名就足夠了。
那是一次學習如何理解他人的培訓班,辦得很成功。很多參訓的人感到,他們不僅學會了一些交流的技巧,而且還在心中增加了幾分愛心。
事後有人問主持人,為什麼當初只讓大家介紹自己的姓名呢?
()
主持人回答說:介紹的內容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輕視與被輕視,比如我們中間有人來自大城市,有人來自小城鎮,前者也許會不知不覺地輕視後者,這顯然對學員間的交流不利。
原來是這樣!這位主持人對人心的揣摩真是到了令人驚歎的程度了。
憑心而論,不管我們是多麼崇尚眾生平等,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會有一些高與低、貴與賤的評判,都會在一生之中因為某些原因輕視過他人或者被他人輕視過。這些原因,可以是我們理智層面不在乎、但非理智層面卻很在乎的東西。
輕視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城裡人對鄉下人、勞心者對勞力者、開汽車的對踩三輪的、有錢的對貧窮的、世襲貴族對暴發戶等等。任何人和任何與人有關的物事都可能是輕視鏈中的一環。
沒有人願意被人輕視,也沒有任何一個善良的人願意輕視他人。但問題是我們可能已經輕視了他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會在輕視他人時很遲鈍,被他人輕視時很敏感。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就是這樣產生的。在輕視的氛圍中,每個人都變成了孤島。
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他才可以用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