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央卦,乾卦如果盪到另一邊,碰到巽卦,於是便成天風女後卦,無論以任何卦為標準,都是一樣。昨天報紙刊出,美國總統福特卜了一個卦說如何如何,靈不靈且不管,不過有時候拿來玩玩,或是心裡實在不寧靜,生死存亡之間,來玩玩亦不錯。準不準呢?等於在事急時禱告上帝、拜求菩薩一樣,也可以在這中間找出辦法來,找出生路來,因而一下子精神便安定下來了,這也可以說是精神的最高寄託,但卻與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依賴的,是把自己交給另外一種看不到的神,而卜卦則是可以在自己的智慧中解決問題,找到所應走的道路,這是蕩的道理,也與上面所說綜卦的道理一樣。
這裡孔子研究《易經》的報告所謂“剛柔相摩”,是說這個物理世界的剛柔相摩,用現代語勉強解釋為堅硬的和柔軟的互相磨擦。譬如物理世界最柔軟的東西,老子常說是水。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諸子百家的思想,沒有不是從《易經》裡出來的,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一套觀念,也都是從《易經》裡面出來的。所以老子也說,“福者禍之所倚,禍者福之所伏。”都是來自《易經》的思想。我們研究了《易經》,再研究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天地間沒有絕對的,老子提到世界上最柔的是水,剛強的,終歸會軟化,水一滴一滴。都是軟的,沒有骨頭,風一吹就幹了,可是不管是鐵板、硬石,年深日久,都會被這一滴水滴穿了。老子是在這個觀點上說水是最軟的,實際上照《易經》的道理,水還不算最軟,因為水還是有形態的,最軟的是沒有形態的,是空間,是這個虛空。那虛空有些什麼呢?普通說來,虛空就是沒有東西。而《易經》的道理,和現代科學觀念一樣,認為虛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原子,我們的手在虛空中揮舞一下,虛空中的原子便都動了,發生作用了,這樣宇宙便已經受了很大的影響,好像是一顆小石子投到河裡一樣,開始時只見到一點小波紋,這個波紋照科學的道理,慢慢擴大開去,一萬年以後還在擴充,所以任何一點的動,都會產生很大的力量。空是柔的,剛的可以被空摩掉,由這個道理說明剛柔相摩,是互相摩擦,並不是剛不及柔,有時候柔的東西也會被剛克掉,這是剛的成分較重的關係。
《易經》的道理告訴我們,像一架天秤一樣,那一頭重,這一頭就高起來;這一頭重,那一頭就高起來,不能均衡,幾乎沒有一個時間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好的狀態,但是很少,就以我們自己的心身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心理方面的思想,沒有一個時候是均衡的,不是心裡不舒服,就是思想在混亂。一般人說打坐修道,什麼叫作“道”?能經常保持心身的均衡就是道。那麼打坐,又何必閉起眼睛、盤起兩條腿裝模作樣呢?我們知道打坐的目的,也是求得身心的均衡,如果身心不是均衡,打坐也沒有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經驗,每天不是情緒不好,就是身體不舒服,過分高興也不是均衡,身體絕對沒有一點毛病,心理絕對平和的狀態,生活一百年也難得有十天到達這種境界。這些都說明了,剛柔時刻都在相摩,因此就產生了大宇宙間八卦相蕩的道理。這個道理,推於人事,我們也可瞭解,人與人之相處,不管是在一個團體或一個家庭,不可能永遠沒有摩擦,因為“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這個宇宙的法則,都是兩個彼此不同的現象在矛盾、在摩擦,才產生那麼許許多多不同的現象。一切人事也都不能離開這個道理。我們學了《易經》的好處,就是對於人事的處理會有更好的原則,例如對方發了脾氣,就會勸他不要動怒,等一等再說,等他的這一爻變了,變卦了,他不氣了,再談下去,又是另一卦的現象了。學通了《易經》的人,對別人在發脾氣,自己覺得沒有什麼,他火發得天大,那是“火天大有”,讓他發去,發過了以後,反過來“天火同人”,兩人還是好兄弟,算了,不要吵了,學通了《易經》,用之於人事,便無往不適了。
時與位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我們說了半天《易經》,都只是在說明“時”與“位”這兩個問題。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同樣的道理,一件東西,很壞的也好,很好的也好,如果適得其時,看來是一件很壞的東西,也會有它很大的價值。居家就可以知道,像一枚生了鏽又彎曲了的鐵釘,我們把它夾直,儲放在一邊,有一天當颱風過境半枚鐵釘都沒有的時候,結果這枚壞鐵釘就會發生大作用,因為它得其“時”。還有就是得其“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