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那麼,更正確更精到的理解應該是,善言無瑕謫不是絕對地無懈可擊,而是善言無“瑕謫之辨”,根本無所謂瑕謫不瑕謫。不設防才是最好的防。善言不可能因為瑕謫而被推翻,真知灼見不會因為瑕謫而失去功效與光芒。與其在有沒有瑕謫上下小鼻子小眼兒的工夫,不如根本不考慮瑕謫的事。不是嗎,連老子都承認,道的命名都是強為之字,是不可能絕對地理想無瑕的。

善言無瑕謫是緊接著善行無轍跡的提出而立論的,善行無轍跡是說完美的行為或行路是沒有痕跡的,不需要也不可能對之進行表彰或者回顧、總結、審察、推敲。而善言呢,是沒有瑕謫不瑕謫一說的。善言與善行一樣,也是沒有轍跡不轍跡一說的,潤物無聲,起作用但不留痕跡;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根本不存在瑕謫或轍跡之爭之辨之辯。 。 想看書來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跡(3)

其實無瑕謫就沒有世界,就沒有天地,就不是大道,就不是自然。宇宙有黑洞,太陽有黑子,地球有高寒與炎熱,生命有疾病與死亡,社會有不公。問題不在於有無瑕謫,而在於超越瑕謫,修復瑕謫,自然彌補瑕謫,化瑕謫為美善,視瑕謫為不盈的積極因素,視瑕謫為給發展變化預留下了的空間,從而更加親近大道即自然。

那麼善數善閉善結所以不用籌策、關楗、係扣,同樣,善數的根本前提是人的行為符合大道,百戰百勝,沒身不殆,你還窮算計個什麼勁呢?從不用心計算的人自然清楚明白,分得清輕重緩急。整天打小算盤的人卻淨幹糊塗事,這樣的例子多了。

善閉的根本前提是無竊無盜無不速之客無擅入的動機與可能。本人無懈可擊,不招事,不惹非,不誘盜,不引人注目,自然不用鎖銷。善結則是心結,無繩而牢,無結而不散。

這裡同樣有中國的道器之辨的思維方式,同樣有中國的講究修身、正心、誠意、講究心學心功的傳統或濫觴。得道則無勞籌碼、計算器,恩怨得失利害無須預卜而自然明白。外其身則身存,後其身則身先,不爭則莫能與之爭。不算計,故莫能與之算計;不計較,故莫能與之計較。

得道則無敵。沒有敵人進來,因為敵人不敢進不想進不要進不可進,你的正義與無為,你的不擅權、不炫富、不樹敵、不為惡早已化敵為友。

得道則無須強行結釦聯結。不結釦也不能分割離散。黃山上有一處愛情橋,熱戀中人或者新婚伴侶們紛紛到那裡高價買一個鎖鎖在那裡,表示二人永不分離。一個個鎖頭鏽跡斑斑,汙人眼目。其實真正的愛情豈是需要上保險鎖的?

這一類論述顯然忽視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與歐洲文明相比,我們歷史上曾經太不注意工具的發展前進了。正確的選擇是,關注道也關注器,器是大道的具體化,道是器的概括與抽象。

但是這樣的思維模式有利於學道行道的信心和氣度,用不著考慮那麼多的技術與器物問題,用不著吭吭哧哧、孜孜矻矻、磨磨唧唧,一道在手,胸有成竹,齊了。

中國的修煉身心之學之功之教其實是相當迷人的,無須器械、無須實驗室、無須實行什麼操作,一言一顰一笑,立即精神為之一振,立即豁然開朗,如獲新生命。

所以不可走火入魔,不可以修煉身心取代多方面的實踐,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科研還是教育,尤其是百行百業百功,這些東西是不能用玄妙的大道修養來取代的。

至於無棄人無棄物的理想,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禮記》)的關於大同世界的說法、與孫中山的“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的主張相一致,是一種普世價值,也是政治家思想家統治者或者反對黨用來鼓舞人心鬥志的號召。為什麼這叫襲明——深藏的或深刻的聰明呢?因為救人救物都無須咋咋呼呼。

說句笑話,有時候對敵手是要造勢,要搖旗吶喊,要山呼海嘯一番的,對於待你援之以手的友人親人百姓,則寧可將聰明深藏,施援救於無形之中。不要吹得比做得還多還有聲勢,吹得聲勢太大,人們會以吹的聲勢作特高標杆來丈量你,反而使你費力不討好,難孚眾意。

一直說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樣的句型也與前面的無棄人棄物說有關,什麼樣的人都是有存在的意義的,或成為師,或成為資,都算不白走這麼一趟,也都有助於他人理解感悟大道。不要拒絕任何人任何事,不要閉目塞聰,不要拒絕師法與資訊,不要認為旁人與自己絕對無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