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23次連續發射成功。這是因為從那時以後,製造商的水平提高了。道格拉斯飛機公司(Douglas Aircraft)1967年與麥克道尼爾公司(McDonnell Aircraft)聯合組建了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1997年被波音(Boeing)併購。波音公司也是一家主要的防務承包商。根據波音的一體化防務系統部門(IDS)網站,這個部門營業額達到270億美元,旗下員工78000人。波音的導彈防禦部門參與了發展導彈防禦系統,在分層導彈防禦系統的所有階段,從發射、中段飛行到終端,都參與其中。波音也涉足載人航天領域,其活動涵蓋了從“阿波羅”計劃到國際空間站,而且是後者的最主要承包商。
美國的“宇宙神”運載火箭是和“德爾塔”火箭一併研製的,而且也是基於一種彈道導彈。1958年的首次發射中,“宇宙神”將“斯科爾”(Score)號試驗通訊衛星送入軌道。這種火箭的童年階段命運多舛,前32次發射中15次失敗。和“德爾塔”火箭一樣,“宇宙神”的製造商水平後來也提高了。最初的合同是與康弗埃爾公司(Convair)簽訂的,後來這一公司在1953年併入了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1994年,通用動力公司太空系統部成為了馬丁·瑪麗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的一部分,現在他們都屬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在對宇航合作發展的討論中,有兩個要點要汲取。第一,從事宇航事業的公司是相當團結的。雖然過去曾經出現過大量的競爭者,但到2005年,只有兩家主要的火箭公司—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存在了下來,其他公司以“美國運載火箭聯盟”(ULA)的旗幟下組成了平等的夥伴關係。雖然意圖是要降低發射費用,但同時也有效地消除了競爭,至少在美國國內是這樣。不論是獨資還是合資,這些公司都同時開展商用和防務業務。如果一個領域效益欠佳,他們必須馬上尋找在另一個領域趕上的機會。因此,舉例而言,如果商用通訊衛星發射頻率降低,或者如果對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新計劃失去了耐心,這些公司就必須尋求大的防務計劃以賺取共同利潤。
今天,超過50%的商用通訊衛星是由法國…歐洲合作的“阿麗亞娜”(Ariane)火箭發射的。美國因為禁止美國火箭發射歐洲通訊衛星而失去了市場。起初,美國曾禁止太空運載技術出口,既是為了支援自己的運載火箭供應商,也是為了防止運載火箭、火箭以及導彈能力的擴散。這種意圖在於迫使其他國家依賴美國並控制住敏感的運載火箭技術。法國對這種局勢尤其感到不滿,但她最初沒有能力贏得研製獨立的運載火箭所必需的英國和德國的支援。
然而,1967年法德兩國決定製造兩枚試驗通訊衛星,“交響樂1號”(Symphonie A),和“交響樂2號”(Symphonie B),美國航空航天局同意負責發射。但在預定發射的1974年和1975年,美國國務院卻要求航空航天局從歐洲獲得擔保,保證這兩顆衛星只用於試驗目的,不承擔商業通訊,以免和國際通訊衛星組織(Intelsat)的商業活動競爭。美國阻止歐洲衛星和國際通訊衛星競爭的動機是純經濟的,1964年建立的國際通訊衛星組織,其宗旨是確定國際通訊衛星的所有權以及負責管理其全球系統。美國是這個組織的有力後臺和主要股東。
法國人要說服歐洲其他航天國家同意歐洲需要自己的運載火箭,而美國將這種限制強加於歐洲正好送上了大禮。結果便是“阿麗亞娜”火箭的研製。1979年聖誕節前夜,“阿麗亞娜”火箭開始了處女飛行。“阿麗亞娜…4號”火箭很快就成為世界上最可靠的、載荷最大也是最常用的商用運載火箭。2003年,“阿麗亞娜…4號”火箭被“阿麗亞娜…5號”火箭淘汰。最初美國飽受導致失敗的技術難題和市場分額喪失的折磨,現在這些問題似乎已經得到解決,簽署了許多新合同。在完全沒有軍事意義的“阿麗亞娜”問題上,為了保護美國的經濟利益,美國試圖嚴密控制敏感技術,結果卻造成了回火,產生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不幸的是,正像出口控制法所顯示的那樣,美國似乎沒有接受教訓的意思,今天仍以同樣的狂熱試圖控制技術,很可能會導致同樣的結局。
技術管制的難題(1)
技術管制的難題
傳統上,美國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