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也就是獲得控制太空環境的不可挑戰的能力。這個主意來自1997年美國太空司令部出版的《2020年計劃》,“太空優勢與陸海空優勢的聯合,將導致全域主宰地位”。在《2020聯合計劃》中,這意味著“美國武裝力量單獨或與盟軍協同作戰,透過平行展開的軍事行動,擊敗任何敵人並且控制任一局勢的能力”。
這一檔案的主旨後來在所謂“太空委員會”於2001年1月完成的國會報告中得到了體現。委員會主席便是還沒擔任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委員會警告說:“如果美國要避免‘太空珍珠港事件’的話,她就需要仔細考慮攻擊美國太空系統的可能性”。委員會建議建立美國太空部隊,用以保衛美國的天基“軍力”。2003年空軍的飛行改革計劃包括了一種可以發射巨大的金屬棒撞擊地球的軌道武器系統概念,這種系統官方名稱為“超高速棒束”,私下裡則被稱作“上帝的棍子”(Rods from God)。但是,該份檔案只討論了硬體問題。2004年的《反太空行動》檔案為開闢太空為第四戰場的趨勢增添了一個部分,即宣告將在何時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裝置。
頒佈這些表明美國太空政策調整的檔案,基本上沒有被美國主流媒體和公眾察覺。但其他國家對武器化的趨勢可沒被矇在鼓裡。當美國政府開始把從太空發射鐳射的內容公佈在網上,就像2020年計劃網站最早做的那樣,其他國家和人民都感到如芒在背。“上帝的棍子”的藝術化版本出現在2004年6月的《通俗科學》(Popular Science)雜誌上,在科學會議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討論不僅是關於技術可能性問題,而且還包括美國究竟打算用這種東西對付誰。1997年,那時美國還信奉多極化,其他國家互相安慰說美國的意願是好的而且是防衛性質的,美國也來說服他們相信這一點。自2001年9月11日以來,美國推行先發制人的戰術,談論“預防性戰爭”就是以後的常例,於是人們認為美國現在不僅信奉上了唯我獨尊的大戰略,而且對此還洋洋得意。這個時候再相信美國的良好意願可就越來越難了。
研製太空武器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對美國可能是必要而且有利的。果真如此的話,下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時候才合適?顯然,美國也有推行其他選項的機會。不考慮軍事“修理”伊拉克帶來的長期挑戰,以及過度單純依賴軍事力量的後果越來越明顯。美國在著手開發太空武器之前應該從長計議,這是很顯然的。
。 想看書來
指數效應
指數效應
單獨而論,本章開頭提到的2003年10月到次年10月的那些事件,每一件都很有趣,至少對有品味的讀者來說是這樣。然而把這些事情放在一起考慮,其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而且改變了潛在的併發影響的指數。為了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實現經濟增長,其他國家尋求增強利用太空的能力以完成必需的資訊聯絡,而美國卻認為他們孜孜以求的大部分技術都是軍事敏感技術,還努力阻止這種技術的傳播。由此造成了各國在太空抱負上的衝突,這種衝突又被美國同時奉行的另一個要點所激化,即美國希望將自己的太空優勢擴大為太空主宰。美國和其他國家之間不斷拉來的技術差距產生了其他國家被甩在後面的危險,這具有明顯的經濟意義,造成了嚴重後果。
基本上,美國追求絕對地位的前景被看作是對其他國家完全主權的威脅。傑維斯指出,“就算一個國家因為比其他國家強大太多而獲得了不受傷害的地位,問題也還存在,因為它自身的安全成了它用來盤剝他人的基礎。……哪些更容易遭到傷害的國家會更加擔憂,這將導致他們擴充軍備,減低合作的機會。”太空技術的軍民兩用性質降低了對主宰性國家感到擔憂的門檻,但是美國的擔憂卻無法阻止其他國家尋求太空技術。
2004年印度總統阿布杜·卡拉姆()曾經談及美國對印度施加制裁的影響,制裁是針對印度發展太空運載技術的計劃和能力的,不管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和平用途,還是軍事目的。在他看來,美國製裁印度無異於自取其辱。他認為技術封鎖肯定會延遲印度研發太空運載技術,並增加其成本,但無法阻止印度。“只有推動制裁的國家才會是輸家”,卡拉姆說,“如果你不和一個遭受制裁的國家做生意,比如說印度,最後會有一個贏家,便是那個遭受的國家。因為她會自力更生研究她所需要的東西。這個邏輯很簡單,只不過是錢和時間問題而已”。今天,印度不僅將有效載荷送入了太空,而且還能自由使用和傳播這一技術,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