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年的俞大維在《懷念陳寅恪先生》一文中說:“本人與陳寅恪先生,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連續同學七年。寅恪先生的母親是本人唯一嫡親的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是我的內人。他的父親陳三立(號散原)先生是晚清有名的詩人;他的祖父陳寶箴(號右銘)先生是戊戌湖南維新時期的巡撫。右銘先生有才氣,有文名,在江西修水佐其父辦團練時,即為曾國藩先生所器重,數次邀請加入他的幕府,並送右銘先生一副對聯,以表仰慕。上聯寅恪先生不復記憶,下聯為:‘半杯旨酒待君溫’,其推重右銘先生如此。曾文正公又有與陳右銘(寶箴)太守論文書,此文收入王先謙的《續古文辭類纂》中。本人的母親是文正公的孫女,本人的伯父俞明震(字恪士)先生、舅父曾廣鈞(字重伯)先生(均是前清翰林),與三位先生皆是好友。本人與寅恪先生可說是兩代姻親,三代世交,七年的同學了。”【40】
文中所說的三代世交是指俞的曾外祖父曾國藩一家與陳寅恪的祖父、湖南巡撫陳寶箴;俞的父輩俞明震與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俞本人與陳寅恪兄弟等三代的密切關係。兩代姻親是指俞、陳兩家與曾國藩一家都有至親,而俞大維與陳寅恪既是姑表兄弟,又是郎舅之親。俞大維的姑母是陳寅恪的母親,俞的妻子陳新午又是陳寅恪的胞妹。七年同學則是指美國哈佛與德國柏林大學同窗共讀的七年時光。
當然,俞大維說這話時,已隨國民黨退居臺灣多年,在德國求學時代,這個格局尚未形成。俞大維是先有了一個“生龍活虎一般的兒子”之後,才與陳寅恪之妹陳新午締結伉儷,藉此與陳家成為“兩代姻親”的。
曾國藩的兩個兒子紀澤、紀鴻皆是清代有名的人物。曾紀澤出任過清朝駐英、法、德、俄公使,為收復新疆伊犁,曾與“面冷詞橫”的沙俄大臣據理力爭,算是一位對中華民族做出過貢獻的外交家。曾紀鴻與夫人郭筠,生五子一女。分別是:廣鈞、釗(殤)、廣鎔、廣銓、廣鍾五子;女廣珊。長子廣鈞乃“湖南四公子”之一,著有數學研究專著。女兒曾廣珊,善於詩文,嫁給俞明頤,婚後生十三個兒女。除了三個早夭外,其餘十人為:大維、大綸、大紱、大絜、大綱五子;大緗、大絢、大縝、大絪、大彩五女。按俞家大排行,俞明頤之兄明震、明觀已先有三子,因而俞大維排行第四,成為這個家族的“四哥”。
俞大維在德國柏林留學期間,陰差陽錯地與一位德國原裝的鋼琴女教師相愛,兩位乾柴烈火般的青年一不小心,那位德國美女便珠胎暗結,大喜即將來臨。想不到對方那傲慢的父母卻沒把身材矮小、貌不出眾的俞大維放在眼裡,死活不允許女兒嫁給這個來自東方的中國青年。就在雙方你來我往叫板的過程中,一個男娃從德國美女的母體裡呱呱墜地,時為1923年間事。俞大維根據德文名字的發音,為孩子取名為揚和。又依照俞家家族輩分取名俞啟德。其意是,一方面紀念他的德國母親,一方面希望兒子德才兼備。揚和出生後,放在俞大維租住的房東家撫養。俞的房東是位閒居多年的寡婦,儘管徐娘半老,但風韻猶存,與俞大維友善。正當這位*寡婦紅顏漸衰,美人即將遲暮之際,見俞大維突然抱回家一個幼兒,自是歡喜,便主動承擔了部分撫養義務。如此這般,遲暮的寡婦與俞大維也就有了進一步的情誼。——這就是傅斯年在致羅家倫的信中所說那位房東為俞大維“保全令德不少”的緣由。儘管如此,一個立志在學業上創造出一番成就的留學生,整日帶一個哇哇亂叫的黃口小兒自然不便。於是,即將回國的陳寅恪建議把揚和帶回國內,交給自己的妹妹陳新午撫養。俞大維聞聽自是求之不得,便有了傅斯年向羅家倫報告老陳坐船帶俞大維兒子回國之事。本著開篇所述陳寅恪歸國在馬賽港登船攜一幼兒,即俞揚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羅家倫信件披露的隱秘(6)
當陳寅恪輾轉萬里把孩子帶回家鄉後,以能幹潑辣著稱,在陳氏家族中最為漂亮聰明的小女子陳新午,對揚和極其喜歡,遂以未嫁之身毅然擔負起撫養孩子的責任。後來俞大維歸國,自是少不了到姑家探親,一來二往,就水到渠成地娶了大自己三歲的表姐陳新午為妻。至此,俞陳兩家才形成了俞大維所說“二代姻親”的格局。因為是嫡親表姐弟結婚,大維與新午生的第一個兒子俞方濟天生弱智,後來一直跟父親俞大維一起生活。另一兒子俞小濟智體尚好,長大後赴美國定居,雖已成家,卻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曾歷任國民黨高官但兩袖清風的俞大維,在晚年不得不變賣多枚勳章為這個小兒子補貼家用。
老陳從德國帶回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