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件事上。
朱棣沒有與郭安再過多爭辯。
他發現,在北平府之時,郭安只對研究工匠,建造工坊,賺些錢財感興趣。
但是,自從來到高麗之後。
郭安雖然整日表現的一副對什麼都不關心的樣子,但其實卻是對一切都關注。
整日眯著一副笑眼,與那位道衍法師極其相似。
就連出個兵,前去教訓一番那些倭寇,郭安都能整出一條詳細的計劃。
比如,出多少兵將?
那些高麗權貴再次前來懇求,怎麼回話?
要多少餉銀?
擊潰倭寇後,大明兵將們如何對待那些當地的高麗百姓與小地主權貴們?
反正,因為此事,郭安還轉變招來金忠,尚可週與常過庭等人,專門談論了一次。
結果,郭安很是滿意。
三個皮匠,都能抵一個諸葛,三十個翻閱了上千本書籍的書生,所想出來的損招,直接勝過諸葛與司馬懿的組合!
而且,他還無需多動腦子,只需要將他所需要的結果,告知金忠與尚可週等人,這些人就連過程與細節,都能給他想出來。
“這些都是郭卿所定的平倭謀策?”
看著郭安遞上的那張普普通通的紙,朱棣卻是滿臉凝重。
“殿下英明!”郭安隨口道。
朱棣緩緩呼了一口氣,看著郭安,一臉認真道。
“現如今,咱是徹底明白了,讀書人的心都是黑的!”
郭安絲毫不在意,“殿下,這些都是金忠與尚可週他們想出來的,與微臣無關!”
朱棣再次細細看了一遍手中紙張上的內容,沒去理會郭安。
正好,郭安也可以清靜一會,再次拿起一本高麗的史書,看了起來。
高麗王室與權貴之間的那些狗血之事,每看上一件,郭安都感覺自己漲了一分見識!
……
“參見殿下,見過郭長史!”
沒過幾日,已經成為高麗門下侍中的邊安烈,再次滿臉急色匆匆的走進高麗王宮。
“邊侍中無需這般著急,有本王在,天塌不下來!”
朱棣倒是氣定神閒。
邊安烈則是一臉焦急,“殿下,出了大事了啊,全羅道的倭寇勢力強大,現在已經朝著慶尚道、忠清道劫掠而去。
僅僅這十多日的功夫,那些倭寇便已經劫掠了全羅道數十個村落,還攻下兩座郡縣,殺死上了上萬的高麗百姓們!”
朱棣臉色一變,“倭寇賊焰怎的如此囂張?難不成,慶尚道、忠清道沒有集結兵力,前去圍剿那些倭寇?”
邊安烈一臉苦笑道:“回稟殿下,那些倭寇一個個都狡猾至極,毫無人性。遇到大隊軍隊,都是望風而逃。
而要是遇到小股軍隊,也都不正面大戰,而是埋伏,或是從大軍後方襲擊……”
朱棣撇了撇嘴,問道:“那慶尚道、忠清道、全羅道的兵將,殺死了多少倭寇?”
邊安烈眼中閃過一絲尷尬之色,“殿下恕罪,微臣還未去詢問此事!”
朱棣冷冷一笑,“哼,莫不是那下三道的兵將們,在見到那些倭寇之後,便也都望風而逃?”
邊安烈連忙說道:“殿下誤會了,那下三道的兵將們雖然懼怕那些倭寇,但也不會如此無能!”
“是嗎?”
一旁,郭安嗤笑一聲,看向邊安烈。
“邊侍中莫要忘記,你並不是高麗人,而是我大明人。”
邊安烈臉色一變,“下官不明白郭長史之意!”
郭安繼續問道:“八年前,也就是禑王六年,咱記得那個被殿下千刀萬剮的李成桂,則是帶兵擊潰過大舉劫掠高麗下三道的倭寇。
而且,那一戰,邊侍中是以李成桂的副將參戰的吧。”
不由想起什麼,邊安烈的臉色直接難看了起來。
“郭長史果然明察秋毫!”
郭安繼續說道:“嘖嘖,一萬多名倭寇,在被海道元帥羅世、沈德符、崔茂宣等人率領水師屠殺了數千倭寇的情況下,留在岸上的那三千倭寇,直接一路屠殺到慶尚道的首府尚州,倭寇將整個慶尚道基本上屠殺了一遍,一地赤色……
最後,十個高麗元帥統領數萬高麗大軍,圍剿倭寇,但高麗人見到倭寇便畏懼而逃,還被倭寇殺死兩個元帥……
等到李成桂與你等副將抵達後,那些高麗兵將都不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