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走時,趙孝錫特意將石英這個團練軍統領找來,告訴他這次石瓦寨團練軍的戰績。他們具折向朝廷跟秦鳳路官員請功,到時他願意的話,可以晉升為廂軍營。
對於趙孝錫給予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石英卻出人意料的拒絕。對於他而言,他雖然很想去大城裡面居住,那樣自然會安全一些。可這些寨中的鄉親父老怎麼辦呢?
其實這次有了趙孝錫的額外開恩,賜於他們團練軍跟廂軍一樣的裝備,他已然很心滿意足。他只希望朝廷以後能將團練軍,所能得到的物資待遇補發到位。
做為團練軍統領的他,就已經萬分感激朝廷。也會帶領這些寨中的青壯,為保衛邊境跟這些家鄉父老盡一份力。
至於當不當廂軍,他跟團練軍的官兵其實並不太在意。若是以後番邦不來犯,這裡才是他們熟悉,且真正賴於生存的一方家園樂土啊!(未完待續。。)
第二卷 第一百四十章 夜襲之奪橋
做為久經戰亂之地,生活在蘭州附近的百姓,很多時候對朝廷都缺少認同感。在這裡生活的民族,雖然也是以漢族居多,但遊牧民族一樣不少。
正是這種民族多元化,造成這裡的百姓,更多還是選擇相信自己,而非統治他們的朝廷。
類似這種修建在邊境要道的堡壘寨,也是宋朝拿下蘭州之後,有意為了統治而出錢修建的,也算是一種安撫民心跟統御邊境的方式。
對於趙孝錫提出,可以給石瓦寨的團練軍一個廂軍營的身份,石英卻不是很感興趣。說白了,他寧願在自己一畝三分地過苦日子,也不願意仰別人鼻息過日子。
相比其它百姓嚮往去大城過生活,石英卻更希望邊境能穩定下來。只要邊境穩定下來,身處交通要道的石瓦寨,單單接待那些過往的販夫走卒。就能給生活在寨裡的百姓,另外開闢其它的財源。
看著石英寧肯多要一些物資跟錢財,也不願意要一個所謂的廂軍名份。趙孝錫也明白,這些人對朝廷的歸屬感,其實並沒他所想象的那麼高。
說這些人勢利,但也不完全。將心比心,換成他是石英,面對一個無法對他們提供安全保護的朝廷,只怕他心裡也未必會把朝廷當回事。
在這種邊境地區,真要在這個國家活不下去,那他們就會選擇背井離鄉,去另外一個國家生活。只要能活下去,他們有時真不在意,生活在那個國家。
對於這些邊民也算有了進一步瞭解的趙孝錫,也沒在多說什麼。告訴石英,有關此次石瓦寨團練軍的戰功獎勵,還有以往朝廷欠缺的物資。他會督促蘭州知府給他們補齊。
至於其它堡壘寨,趙孝錫清楚象這種情況,想必也不是個例。只是做為朝廷這方考慮,要想兌現所有的承認,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畢竟,邊境單單養活這些海量的軍隊。已經是對官府的一種財政負擔。更別提,還要官府出錢安撫這些邊民。那所需要的資金跟物資,只怕更是海了去。
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朝廷能做到,保證邊境的穩定。讓那些荒廢的良田重新煥發生機,百姓能在此安家樂業,那自然而然百姓就會尊敬朝廷,服從朝廷的王化統治。
在性命都朝夕不保的情況下,還想讓這些邊民打心眼尊敬朝廷。趙孝錫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知道根本不太可能。
邊民會存在這種想法,時而出現邊境百姓或部落叛逃的情況,那也很好解釋了。追隨強者,不管那個時代都是人為了活下去的一種本能。
帶著這些有點深刻的反思和感悟,帶兵離開的趙孝錫越發覺得,這次帶兵進入秦鳳路。確實非常及時的,若長此以往下去。
只怕除了有官府統治的大城,這些周邊的百姓。還會不會遵朝廷調令。都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若是沒了邊民的配合,這塊地盤大宋又能經營多久呢?
夜晚騎兵行軍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可在趙孝錫這樣騎軍官兵看來,卻也是非常興奮的事情。夜晚來臨前的撕殺,讓他們那顆略顯稚嫩的心已然沸騰了起來。
現在又能越境打擊西夏人,對這些年青的騎軍官兵而言,無疑也是一件令他們有種自豪感的事情。君不見,這些年有幾支大宋部隊。敢於越過黃河到西夏人的地盤搗亂呢?
帶著這種對越境殲敵的榮譽,這支人數在五百人左右的騎軍,頂著星光奔騰在廣闊的平原上,並很快出現在黃河岸邊聽著那奔騰的河水聲響。
就在所有人覺得,這大晚上騎馬過河非常危險之時。趙孝錫卻從俘虜那裡得知。他們這支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