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神醫這樣看病 作者:炒作

脾胃的,坐鎮中州,是這個圓圈的軸心;半夏,藥性下行,也是燥溼的藥,有了半夏,這個胃氣就會下行。所以各位,這個茯苓、甘草、半夏正好構成了這個圓圈的核心,有升有降,這也是麻瑞亭老中醫開方子時候必開的藥物。

方中的乾薑,是暖下焦的,一來可以助脾土之升,二來下焦暖,則腎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膽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經之陰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橫逆的肝氣不再橫行,肝氣疏達以後,就可以上升了,所以這兩味藥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蠣呢?牡蠣是下行的,它可以收斂浮火,使之隨著胃氣的下行而下降,將它們斂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師的解釋,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使肝氣溫暖,不至於淤滯。

實際上,在這個醫案裡,黃元御老師自己沒有說,我替他說了,他的這個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別的重視肝氣的疏通,裡面若干味藥都是調肝氣的,這也是黃元御的一個思想,他認為這個圓圈不轉,根本的原因是水溼過多,導致脾氣不升,但脾氣不升最大的結果就是肝氣橫逆或者下陷。其實現在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很多人的病是因為肝氣不舒,單位裡受了氣,肝氣不升,才導致一起上升的脾氣(脾土之氣)也出了問題。脾土本來是管制水氣的,結果脾土弱,導致水溼就會在體內氾濫。

我們常說這人鬱悶,然後脾氣不好,您說這發脾氣和脾有什麼關係啊?這麼看還真有點關係。

我給人診脈,發現現在的人,舌苔白膩厚的多,這是溼氣重的舌象,而脈象是弦脈的多,這是肝氣不舒的脈象。這麼看來,現代人該怎麼養生,其實就很清楚了。

自從黃元御給這位錢叔玉老鄉治好病以後,錢老鄉非常的高興,而額外的收穫是:他對這個世界上的圓圈開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種田之餘,坐在田間地頭會出神地想一會兒,這個圓圈很有點意思嘛。

安之春:

讀黃元御被庸醫誤治一段,令人扼腕嘆息。正如羅博士所說,如果採用挑刺療法,黃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給大家講個我的親身經歷吧,要不是我自己的經歷,真的,再大的專家說了我恐怕也不信。

高三那年上了點火,一隻眼睛上眼皮長了我們俗話說的“挑針”,腫得跟桃兒似的,上醫院,大夫讓化驗血,看有沒有炎症,然後消炎,結果根本沒用。我就跟老師請假回家,去找鄰村的一個赤腳醫生,他看了看說:“沒事,上了點火,放放血就好了。”當時給我嚇的,按我爸說的我臉都嚇白了。他就拿了個針頭,在我耳朵上紮了兩下,又在後背紮了兩下,分別擠了點血出來,說沒事了。原來以為是要拿刀放血呢。這樣“放完血”我就回學校了,睡了一覺,第二天早晨起來就消腫了,過了兩三天就好了。一分錢沒用花。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網友互動1(3)

杏虎問:

麥粒腫的那個例子,確實挺有意思。希望安之春朋友能詳細說說當時的情況,比方放血以後,膿腫是破潰了呢,還是紅腫痛逐漸消退,自己萎縮掉了呢?

安之春答:

我得努力回憶一下九年前的情況。

左眼還是右眼,我記不清了,腫得相當大,也非常紅。放血的時候扎的是右耳,紮了幾下不清楚了,好像不超過三下,具體位置也不知道。當時已經嚇傻了,隱約記得耳郭被紮了,耳垂有沒有扎記不清。後背的具體位置也記不清了,好像也不是肩胛骨。扎完了以後的情況記得清楚。膿腫沒有破潰,紅腫第二天就消了很多,非常明顯,過了兩三天就完全好了。比起打消炎點滴又抹煩人的眼藥膏,真不知道好多少倍。

杏虎:

不在肩胛骨附近,那麼就在肝俞穴(肝主目)附近,一側一個,剛好兩個點,術者一般臨症選點。耳針時應該是扎,操作後背時應該是挑。這種手法需要足夠的經驗與火候,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

羅大倫:

中醫裡這部分內容極其豐富,我在沒學醫時(中學)曾經親眼見過滿臉粉刺的同學,怎麼也治不好,結果找了一個醫生,大腿內側用針挑破,結果臉上就好了,中學時就覺得這是奇蹟。

這部分知識以後我也要多學習,我個人有重方藥、輕針術的趨勢,很不好,以後多向各位討教。

tjyingfu:

呵呵,首先感謝LZ好文!

大家對這個放血和挑刺療法討論得夠熱烈的,但都把放血和挑刺療法放在只有民間草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