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研,名茶“太平猴魁”便由他親手推出,沿江各大城市都開有他家的茶鋪,不到中年就成了皖南第一茶商。他善待鄉鄰,興辦學校,兼任當地聯保主任。新四軍來後,他出面接待過葉挺、項英、張雲逸等將領。他多年經商,也認識不少國民黨高官,兩相比較,便有了自己的選擇。他曾不止一次對家人說過:將來得天下的,必是新四軍。此後劉景之的家成了新四軍義務兵站。這次葉首志所求之事,張元壽相信劉景之不會隨意推脫。
兵站管理員帶著葉首志五人進了軍需品倉庫,很快就挑出一堆東西放在一邊,管理員在出庫單上逐一登記,交葉首志簽字。物品主要是些路上要用的,像粗布單衣褲、布鞋、膠底鞋、手電筒、電池、雨布、油布傘等,每人還拿了一把短刀。葉首志叫大家換上便衣,調短槍帶,把槍佩戴在短褂裡面,捋起褲腳,把短刀連鞘綁在小腿外側。把其他物品分為五份包好,各人帶在身邊。
隨後,張元壽送來了引薦信,還有一張蓋有兵站大印的通行證,又遞過來一個卷軸。張元壽說:劉先生很開明,真心實意地幫助我們新四軍,前次索要筆墨,這次正好請你帶去。葉首志正在為求人辦事,兩手空空而發愁,張元壽恰好解了自己的難題。葉首志十分感動,又真心佩服,當過**財政處長的領導果然不一般。
晚上,張元壽招待葉首志五人吃了一頓麵條,粗瓷大碗裡飄了一層油花和蔥末,還臥了一個蒲包蛋,香味撲鼻,還沒吃口水就下來了。葉首志心想,這是張站長為他們送行了,眼裡有些溼溼的。
第2章 護商
劉景之的家鄉三門村,位於黃山北麓,麻川河畔。這裡群山連綿,陸路閉塞,大宗物品唯有從麻川河道運進運出。這裡是新四軍太平兵站前往涇縣軍部的必經之地,這一年來,新四軍來往人員成了劉家大院的常客。劉景之對此毫不嫌煩,特地騰出兩大間房當作客棧,一宿兩餐,每人只收1角錢,新四軍幹部戰士十分過意不去。
這天下午,劉景之午休之後,擦了一把臉,慢慢穿過客廳踱進了東廂房,這是自己平時讀書和接待重要客人之地。房門兩邊的門框上,鑲了一副木刻對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房內迎面牆上掛了一幅黃山天都峰水墨畫,氣勢雄渾。傢俱式樣古樸,陳設十分簡單。
劉景之雖年近花甲,但身體清瘦硬朗,精神矍鑠。他在椅上坐定,翻開桌上的賬冊,看了幾眼,不由得搖頭嘆氣。自淞滬開戰以來,東洋鬼子一路西進,沿江城市盡遭荼毒,自己在上海、南京、揚州所開的茶棧也難逃厄運,貨物資財損失倒也罷了,可憐茶棧的夥計也有傷亡失蹤的。眼下戰火已經燒到皖南,安慶、銅陵、蕪湖的茶棧開不下去,只得遣散夥計,撤回資金。漸漸的就連宣城、南陵、寧國也維持不下去。這一攤子是交給侄兒劉賢臣打理的,一直打理的不錯。上個月劉賢臣花錢託關係當上了一個鄉的副鄉長,主要還是想保住生意。最近傳信過來,說是不知哪來的潰兵,扮作難民模樣,幹起了劫財害命的勾當,比土匪還要兇,國民黨駐軍不願管,縣裡民團不敢管,還需請叔父設法對付。這不,過兩天就有五擔“猴魁”茶葉急等著送過去,價值近二萬元,這是全村茶農大半年的心血,出不得任何差錯。自己只是鄉聯保主任,頂多管管家門口的事情。劉景之想痛了腦袋,也沒想出個子醜寅卯來。
這時家人來報,說門外有人求見,還帶了一封信。劉景之接過信展開一看,抬腳就往外走。劉景之將葉首志他們引至客廳坐下。葉首志說:晚輩冒昧打擾,還望劉先生見諒。劉景之回道:哪裡哪裡,葉先生既與張元壽長官兄弟相稱,那就是貴客。接著,命家人奉上熱茶。
葉首志取出卷軸雙手交給劉景之,未加解釋。劉景之有些疑惑,接過開啟見是件條幅,上用隸書寫道:麻川福地,茶谷飄香。八個字寫得端莊大氣,筆劃粗壯。旁邊一行小字寫的是:景之先生苦心經營造福桑梓,閩西張元壽賀。劉景之見到張元壽的手書,老懷大慰,朝葉首志拱手:張長官謬讚了,我一個小小茶商,實不敢當。劉景之小心將條幅交給家人收好,招待客人飲茶。
葉首志端起杯子,揭開杯蓋,一股幽香撲鼻而來。朝杯中看去,只見葉綠湯清,茶葉都是一牙雙葉,豎立飄浮,煞是好看。飲上一口,先是覺得微澀,後是絲絲香甜,再飲上一口,更覺醇厚爽口,回味無窮。正要誇讚幾句,一旁的徐長勝先開了口:好茶,真是好茶。葉首志有意考考他:好在哪裡?徐長勝將茶一口喝乾,抹抹嘴說:真解渴,這一小杯子茶,能抵得上一大缸子水。大家一陣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