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叫什麼鞏永固的,據說只是個書香門第的公子,這種人大明一抓一大把,隨便拉出一個尚公主,也不是什麼損失,可宋慶這種人才卻是不同,一時間竟然是有些糾結起來。
李太妃自然不知皇帝如何想頭,這會兒看宋慶越來越滿意,參將多大官他還是知道的,好歹也是朝廷重將了,宋慶長相也是不錯,看起來還挺知書達理,越看越覺得喜歡,若不是還要顧及皇家體面,說不定此時就要跟宋慶談談婚事了。
見李太妃兩眼發亮,崇禎分外後悔,忙找個藉口岔開,先將宋慶帶了回去,又匆匆聊了幾句,便讓宋慶先回京軍大營那邊等訊息,不日便有恩旨下來,一場歡歡喜喜的賜宴,竟然鬧了個虎頭蛇尾。
第 300 章 升官
賜宴什麼的,宋慶並不在乎,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根本不在乎什麼虛名,這頓飯吃成什麼樣子,對他來說沒什麼作用,他在乎的是皇帝請他吃飯了,這個名聲傳出去之後,往後可就好混多了。
雖說皇帝賜宴也不是什麼特別大的事情,每次科舉之後都要來一頓,平時也會賜給那些功勳卓著的老大人,但賜宴給年輕人的卻不多,單獨賜宴的更是少數,單獨賜宴給一個年輕武夫的,那更是少上加少。
時間到了崇禎五年,有些比較具備先見之明的,已經能夠看出些趨勢,接下來的年頭裡面,武夫的作用將被逐漸拔高,因為國家已經不在承平,北邊有強悍的後金,還有附翼的蒙古,觀內還有此起彼伏,雖然暫時還不算心腹大患,但也已經足夠麻煩的反賊,太平年間天下自然重文士,凡事都以文人為先,可到了如今這個年月,誰都要指望武夫們奮起了。
一句話,這年頭的武夫,趕上好時候了,宋慶這種年輕又格外能打的,更是佔了大運道,沒見皇帝都要親自傳見賜宴嘛,往後這天下多少要變一變了,除非再次回到海晏河清的時節,否則武夫的地位將會被不斷拔高起來。
只不過這個時候即便是再如何悲觀的人,也想不到接下來十幾年的變化,更想不到十幾年後將會江河倒灌,山川崩碎,雖然病入膏肓。但看上去依然無比龐大的大明,竟然在一夜之間垮塌下來。這個變化是誰都想不到的。
可即便想不到這個,宋慶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歡迎,從他出了皇宮那一刻起,便已經成為了滿京城最受歡迎的人物,每天都有無數各級官員來找他聊天。先開始還只是武官們,到後來聽說這人似乎還挺知書達理,文官們也試探著過來拜訪了,聊天內容大家都差不多,全是圍繞著大淩河之戰,或者說是《崇禎英雄傳》的內容,跟他展開熱情洋溢的攀談。
攀談過後,所有來拜訪的都要將宋慶和狗營狠狠誇讚一番。什麼國之柱石,社稷幹臣,本朝戚繼光,力挽狂瀾於傾頹,虎踞遼東以克強敵,總而言之一切能夠給武將用上的好詞兒,幾乎都貼在了他身上,而且是反覆的貼。到最後宋慶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幾層皮了,臉上肌肉也開始出現固化趨勢,卻依然只能每天笑呵呵的迎來送往。這畢竟都是人脈。
幾天之後,局面忽然為之一變,崇禎想要給想給他和朱徽媞做媒的事情,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流傳出來,頭些日子大批次的觀光客轉眼間都不見了,除了關係特別好的那些京營軍官之外。再看不到任何人過來拜訪。
宋慶心中明白,若是自己成為駙馬,往後身份倒是尊貴了,實力方面卻是一降到底,崇禎的妹妹不多,有名的似乎還就只有這一個,女兒們更是暫時不用提,按理說這駙馬也是個稀罕貨色,問題在於只要做了駙馬,那是肯定不能再領兵的,如今不是大明開國初年那會兒,同樣也不是武宗皇帝正德的時候,沒到天下大亂之前,一切都要按照規矩去做。
所謂的規矩,就是做了駙馬之後,直接把兵權交出去,北京城裡找個房子,每天蹲在裡頭看四方天,隔不知道多長時間,按照一整套規矩去跟公主行次房,膽子大的您平時還能跑去青樓妓館混混,膽子小的就真的只能在家自擼了。
出現這種狀況,文武官員們暫時不來也能理解,畢竟大家也要觀望一段嘛,若是此時來的太勤快,倒是不會出什麼事情,但交情若是越來越深厚,好歹就要有點實惠,往後宋慶如果真成了駙馬,前期投資不都打水漂了。
這種事情換了宋慶,也一樣是要觀望的,只不過他做的不會如此明顯,講究個文火慢燉,哪怕就是撤柴火也是一根一根的撤,不至於一下子釜底抽薪,倒是京官們大風大浪、大起大落見得多了,做這種事情從來都是講究個乾淨利索,同時絲毫不會覺得不好意思,若是宋慶這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