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而草草複習,而是應該把這一輪的複習納入到整個備考“二診”的複習體系當中。比如歷史我們要複習五本書,但我顯然不可能為了這次月考就在短短一兩週內匆匆“過”完這五本書。如果這樣的話,將會造成一本書都複習不好的結果。所以,我只是在這一兩週內踏踏實實複習了兩本書,剩下的在考前抓重點瀏覽即可。而剩下的幾本書,都已經被安排在月考到“二診”的複習時間內。這樣,在“二診”前,我就可以踏實仔細地複習完所有書。同時,在這輪複習中,我還用專門的本子把這次複習發現的記得不牢或者有疑惑的地方記下來。這樣,在“二診”後的複習,我就可以先從這些地方入手,提高複習的針對性。
總之,這次月考的複習我不慌不忙,井井有條。當然,考試的過程中我也吸取了“一診”對答案的教訓,考完一科就堅決拋開這一科,所以我考得很輕鬆。
當結果出來時,我感到很欣慰,我的名次終於在迴歸正常了,我又回到了班上四名的水平。
這可以算作我“二診”前的一次小小的鼓勵吧。但我知道,即便這樣,“一診”的慘痛仍然沒辦法讓我有足夠的信心面對“二診”。我總是在擔心:如果又出狀況怎麼辦?
但就在“二診”前不久,班主任老師的一句話給了我莫大的鼓勵,讓我相信我真的可以做好。那是針對月考的一次個別交流。班主任老師看著我的成績對我說:“這次考試證明了你的努力,透過這次考試,你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那麼,就乘勝追擊!”這句話,雖不是至理名言,對另一個人也許毫無觸動感,但對我,卻是一劑強心劑。因為“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正是一直被無法正常發揮狀況困擾的我所希望的。老師的話,是對我的肯定。我發現,我周圍的人是如此信任我,那麼,我又有什麼理由懷疑自己呢?不管到底是不是,總之,從那次談話後,我就相信自己是真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該有的狀態。這種感覺真是太棒了。
然而,能夠考驗這種“迴歸”的還是“二診”。
我仍然按照月考前就定下的複習計劃一步一步地走。但是,到“二診”前,我仍然沒有完全達到所有的複習指標,但我並沒有因此就感到不安或者焦慮。因為事實如此,我再焦慮也不可能改變我沒有複習完的情況,所以我直接在腦海中把這個問題給“遮蔽”掉了。我大大發揮了阿Q精神,想著:“我沒複習完,別人也就不見得複習完了,那我幹嗎還要在這邊像熱鍋上的螞蟻呢?再說,平常那麼多測試,包括上次月考,不都是在沒複習完就上戰場的情況下過來的嗎?也沒因此出過特別大的問題啊。這次也應該沒事的。”不管科不科學,總之這樣的自我安慰讓我“二診”前比較平和。
同時,我吸取了“一診”失敗的教訓和北大自主招生透過的成功經驗,沒有過分地重視結果。雖然我非常希望這次能考好,對我高三的努力有一次真正的肯定,但我並沒有把這些期望過多地賭在“二診”上。更多的,我是把“二診”當作一次機會——一方面,我可以藉此來運用此前各種大大小小的挫折和成功所收穫的經驗和方法;另一方面,我可以藉此來考查自己的知識上存在的漏洞。畢竟“二診”是第一次成都市組織的接軌高考的大型考試。
帶著這樣的想法,我走進了考場。我希望成功,但也做好了再次受挫的準備。不同的是,我的決心早已堅定:即便失敗,我也再也不會回到“一診”的狀態。人總要有點進步才行,可不能總在一個地方轉圈子嘛。
“太好了!我‘迴歸’了!”(2)
“二診”果然像人們所說,比“一診”難一些。考完語文,我仍然想去對答案。但我最終強忍住了這種衝動。“對了答案又怎麼樣呢?你忘了‘一診’的教訓嗎?”我對自己說。接下來的數學考試可是成了我高三最難忘的一次考試經歷了。
那次的數學題量大,計算複雜,而我平時恰恰是最容易在這種考試中出心理狀況的人。平常的考試,只要計算稍稍複雜,我幾次都算不對,那我一定會慌神,一個勁兒地擔心考差了怎麼辦,結果一分心,會做的也不會了,該算對的也算錯了,然後再不停後悔。在“二診”前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下決心要在“二診”中改變這種狀況。我“二診”數學的目標不是一個確定的分數,而是“做到考場專注,不因題目的難易而心慌意亂”。所以一拿到試卷,頭一埋,我就把自己與外界“隔絕”了。很快,我就發現計算量大並且複雜,我當然有些慌神,但我也很快鎮定下來,對自己說“這次你如果可以專注於每一道題,不管結果如何,你都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