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臨高用於出口的統一制式的衣服,食物,器具等日常商品,用於回收發出去給工人充當工資的流通券。為了讓第一批拿到流通券的工人最起碼在心裡信服,也是因為要回收流通券,所以這些小商店至少在初期是絕對不收銀子的。而穿越者透過工業化大生產製造出來的玩意兒,較之明末那些手工作坊搞出來的渣渣貨,絕對是價廉物美的良心商品……
除了這些在“澳洲老爺”手底下混飯吃的鄉下難民之外,世居城內的廣州市民和豪門縉紳,對“澳洲人”也大多觀感不錯——自從幾年前這些“澳洲人”初次在廣州現身以來,他們做生意信譽極好和貨品質量出類拔萃的名聲,早已向四面八方傳開,連遙遠的北京朝廷都對此略有耳聞。然後是去年橫掃珠江、炮打廣州的那一戰,臨高的“澳洲人”不但為自己打出了名聲,也為廣州的“親澳派”土著勢力掙來了臉面。
再接下來,為了修築城外的“廣州大世界”,還有擴建城內的紫明樓(夜總會)、紫誠記(商行)和紫珍齋(奢侈品專賣店)這“三紫工程”,“澳洲老爺”們在廣州招攬了大批的工匠、手藝人和苦力,給相當數量的市民提供了就業機會——雖然“澳洲老爺”們有招募來的鄉下難民可以充當基本勞動力,但木匠之類的專業人才,往往還是必須另外招募。那一日三餐米飯管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