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個裝模作樣的外殼,許多教師甚至因為自家拳法的一些動作跟拳擊、泰拳的特色動作相像而感覺自豪,然後盲目地發揚速度、力度、滑步,弄得外行都感覺,傳統武術就是花拳繡腿。
還有一類是民國遺留的弊病,任何拳法都以能修成“內家”為榮,各家對內家的定義還都不同,但形式上,卻都努力往太極拳上貼近。祖長林的拳法快脆剛硬,初學者剛接觸的感覺真是迅猛犀利,可隨著學習,慢慢進入到這個圈子,然後開始接觸其他形式的格鬥技術的時候,往往又感覺祖老師的拳法不夠整、不夠鬆柔、不夠強勁、也不夠優美……懼於祖老師的威名,又不敢當面質疑,慢慢地學了幾個套路就疏鬆練習了。
祖長林召集會員開過幾次會議,可是當地的管理很不規範,大多教拳為業的人並沒加入協會,祖長林無奈,就親自走訪,有段時間連著拆了七、八處拳場子。不過都沒透過比武手段,就是用法制、道德之類的把人罵得抹了牌子。
所以很多教拳的都感覺老頭倚老賣老硌硬人,後來老頭的兒子都勸說父親不要這麼認真,算了。老頭竟把兒子大罵了一頓,然後帶著老伴搬出來,不跟兒子一起住了。
祖長林當初受過批鬥,一直多年過得都不順暢,子侄一輩也就沒有徒弟,往後幾茬又沒個出類拔萃的,遇事還得親自出手。大多武師不跟他打,不是怕了他的武藝,而是怕把他打壞了,感覺跟一個老人動手,贏了也顯不出自己什麼。
腿好好的時候,老頭經常四下走動,把好些個黑拳館都逼得關板子了,傳說也有人背後整他,但多少年來一直無事。自從腿受傷了,用了好多年才恢復過來,這些年一直憋屈著。
二姑父又說,祖長林其實並不古板,他曾經參照著世傳拳譜,對應七星、太極、梅花,三家螳螂拳的套路,多次提煉過。螳螂拳的套路太多了,“翻車轤轆古二存,拙剛柔靈十八搜,崩補亂接捎八肘,摔捋捕蟬連五手……光摘要就有七段,許多套路還有領拳,各家又有獨門的一套拳術,比如梅花三套、白猿七套、地趟螳螂什麼的,單純七星螳螂拳就有五、六十個套拳。
祖長林在教拳的時候,實際也是以對練為基礎,然後摘出基礎式子單練,再分解常用招式,也就是每一套拳都會出現那些,以此為基礎慢慢拓展。腿傷了之後,他又從這中間剔除了一些技術複雜但很難用到的技法,把另外的動作又以勁力貫通分解,原本這是一種進步,不過祖長林對應拳譜、拳論,感覺這樣改拳有負歷代先賢的良苦用心。如果有精力有時間,還是用傳統練法循序漸進為好。所以一直未做公開,也就旁支師侄、徒孫等過來求教的時候,他才就著招式內涵,把這一套體系透露給大家。
二姑父解釋道:“雖然咱不希望別人出事,但這次如果鬧起來,對研究武術的人來說,卻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趙英旗就責備二姑父唯恐天下不亂。二姑父一翻眼皮道:“怎麼說話呢!我說出一個東西,你就來了興趣了。”
趙英旗問是什麼?二姑父幹了一口酒道:“放膀不撒肘,活腕不撒手。”
趙英旗是練通臂的,知道螳螂拳基礎打法有七長八短,而運勁上,有放膀暗長,這也確實是趙英旗感興趣的地方。伸肩奪背是將腰腿的勁力打到手上的重要方法,但是一旦理解錯誤,以為放長是松肩放長的,可就大錯特色了。
肩膀最經不起折騰,一旦松過分了,再想回去都難,而真正放長的不是肩關節,而是整個肩胛骨,包括連帶的胸背,通臂是脊臂貫通,而是不單單拉開肩關節。
就是散打的直拳,一拳出去,是整個肩胛骨往前送,使後腰的勁力直通上來,而後以身勢壓住,如此一拳又快又重,先打透勁字尾震撼,一拳上去就是穿著護駕也會內臟震顫。
其實對於真傳拳法來說,這個不算秘密,只是到位的程度問題。但凡直打猛衝的拳法,都是朝著這個追求的。練格鬥那個李玉明,當初就是以拳腳強勁著稱,他踹腿是略微騰起往下壓踹的,一般人看不出這個小動作,就這一下,蹬上就不輕,踹著小腹,卻能把人後腰椎抻傷了。
他這一腿,就是從通背勁上推理出來的。當地的硬氣功格鬥在一段時間很流行,功法主要來自兩處,一處是當地民間武術總結出來的,另外大部分是出自賀延烽門下。賀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的老偵察兵了,在雲南軍區服役多年,為部隊搏擊的八大金剛之一。復原之後被安排到當地的機械廠任保衛科長,這期間培養了大批的格鬥高手。而後社會上許多青年也慕名求學,賀的不少徒弟就私下收起了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