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是什麼?
東廠設立於永樂十八年,也就是二十八年前,乃明朝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
其首領由宦官擔任。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便可以監督緝拿臣民,可謂權重朝野。
東廠的最高首領是東廠掌印太監,又叫廠公或督主、督公,其官銜全稱叫“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廠公是所有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而司禮監是明代十二監裡面最有權勢的宦官衙門。
所謂十二監,就是管理皇室內務的十二個衙門,每監的首領都叫掌印太監。
起初,司禮監並不出眾,十二監中以內官監為大。
不過,隨著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相繼去世,到了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司禮監開始抬頭,勢力漸漸後來居上,並在正統初期,開始取代內官監正式成為十二監之首。
司禮監的權勢,原先只限於內宮,但朱瞻基當皇帝后,賦予了司禮監“批紅”的權力,這便使得司禮監具有了參與機務的權力。
而司禮監,則透過“批紅”,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勢,與文官集團的“內閣”,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兩大陣營,影響著皇帝的決策。
如果說內閣首輔是“外相”,那麼,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就是“內相”,而且因為接近皇帝的關係,一旦得寵,更具有權力。
司禮監裡面,除了頭號太監掌印太監只有一人以外,其他的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均有數名。而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也有高低之分,第一秉筆太監又叫首席秉筆太監,第二秉筆太監則為次席秉筆太監。
大太監王振,就是司禮監的掌印太監,所以武林中人都叫他為太監頭子。
至於東廠的廠公,則是由秉筆太監擔任,而秉筆太監一旦坐上了廠公的位置,就成為了“提督太監”。
王振尚未得勢之前,只是一名隨堂太監,但是小皇帝朱祁鎮繼位後,因為王振是朱祁鎮的“老師”,得到朱祁鎮的寵愛,短短一年之後,王振竟是從最後一位隨堂太監躍居次席秉筆太監,並取代了上一任東廠長公,成為新一代東廠督主。
九年前,王振以東廠督公的身份,辦了一件大案,因此而得到朱祁鎮的“提拔”,成為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
不過當時的王振,並沒有辭去廠公之位,而是以掌印太監的身份兼任東廠督主。
兩年後,王振迫於壓力,只好辭去廠公之位。
接任廠公的是一位姓康的次席秉筆太監。
然而僅僅只是過了一年,這位姓康的廠公,便因為得罪王振,而被貶去邊疆,再也沒有回來。
之後的廠公,便是現任廠公,名叫盧耀庭。
這位盧廠公是王振的人,儘管是以第三秉筆太監的身份當上了東廠一把手,可是他的權勢,僅次於王振,就連首席秉筆太監和次席秉筆太監都不敢隨便得罪他。
五年前,盧耀庭在王振的暗中授意之下,對整個東廠進行了一番大改革。
此前,督主以下,除了兩個督主的“廠隨”,由宦官擔任之外,像什麼掌刑千戶、理刑百戶,都只有一人,而且還是從錦衣衛調來的,不是宦官,是貨真價實的男人。
而今,督主的“廠隨”,也就是武林中所說的“副廠公”,共有四位,也分高低,分別叫首席廠隨,次席廠隨,第三廠隨和第四廠隨。
這四個人自然都是宦官,但職責完全不一樣。
首席廠隨負責開會,因為東廠每個月的初一都要開會,廠公不一定出席,所以就由首席廠隨主持。
次席廠隨負責監視王公貴族的異動。
第三廠隨負責監視朝廷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同時還會被廠公委派參加各種大案、重案會審,事務最多,但也是最令人恐懼的。
至於第四廠隨,則是專門負責監視江湖武林勢力和人士。
首席廠隨似乎沒有什麼權勢,但事實上,東廠每個月的例行會議上,首席廠隨要是不高興了,完全可以批評其他三位廠隨,若是批評次數多了,乖乖,這位廠隨一不小心,就會被廠公撤走。
所以有人戲稱首席廠隨是廠公的“代理人”。
四個廠隨都有自己的屬下,因此形成了東廠四大組。
一組人員最少,不過百人,除了首席廠隨身邊的七大護衛都是由武功高深的太監擔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