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侍讀及朝臣奏章中所說迥然不習擊睿疑惑問道。
“以德治國乃是儒家仁政理想,無奈其也太過於寬泛,若能以德育教化治國固然是好,但實行起來實在是難,沒有一個具體可操作地實行標準”,微微一笑後唐離續道:“法治則不同,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其實法治與德治並非絕然對立,非此即彼,法治能使百姓各得其位,各安其業,而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這豈非也是以德治國的目標所在,從這一點來說,二者其實本是一而二,二而一之事”。
見凝神而聽的李睿臉上滿帶著思索之色,唐離續又了申開去,“睿兒,其實這世間事大多與上山一般無二,上山的路有許多條,山前也好,山後也好,大路也好,小道也好,目的卻都只有一個,就是爬上山二頂。只要能達到目標,怎麼上山倒並不重要。睿兒你需記住,治國也是一樣,其目標就在於國泰民安,只要能達到這個目標,其它的實不必太過拘泥。”
“姐夫,你說的這又算那家?”!小胖球兒地問話讓唐離忍不住一笑,“我這是實用家,只要有用就好。治國原就是實實在在的事情,來不得什麼玄虛”。
雖然以李睿的年紀,一進宮做皇帝之後就有了各式各樣名為伴讀,實為講經教授的師父,但唐離卻也沒就此撒手不管,儘自再忙,每天也要抽些時間進宮。只不過他現在的教授方法卻與別人全然不同,既無經書也不用端嚴肅坐。只是象今天這樣隨意閒談,李睿白天聽伴讀教授,隨後再自行翻閱唐離當日給他地那本手卷,因二者分歧較多。內中滲透出的思維方法更是決然不同。所以相應地他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而唐離也就是在回答他疑問的閒談中;將自己後世學到的東西慢慢滲透給他。
其實,當日李亨起兵謀逆吉唐離進羽林左衛大營前給李睿留下的這個手卷中,並不曾涉及到太多的具體施政條例,更多的只是一些被歷史證明行之有效的原則及施政思想,及其在這種原則與思想後隱藏地思維方式。畢竟,唐離自己也沒有具體的從政經驗,他也不敢保證後世看到的那些治國政策能否適用於千多年前的唐朝,但是那些原則與思想,尤其是思維方式卻具有超越時空地“普世性”。這種東西見效雖慢。但一旦形成就如同人地價值觀一樣,必將跟隨一生。而一個具有獨立思想體系的人也是最不容易為別人所左右的人。好在李睿年記既小,本身又對唐離有崇拜之心,是以接受起來就快,尤其是在與那些侍讀所授兩相對比及再與唐離討論釋疑之後。這種印象就更深。
雖然已是翰林待詔,但政事堂參謀贊劃的職差也沒有撤銷,是以在此呆了近一個時辰完成了對李睿“解惑”地任務後,唐離便欲前往皇城。
送唐離外出的當口兒,李睿問道:“昨日十六王宅的王叔及各位王兄聯合上本,懇求為國效力,此事未知師傅意下如何?”。
“噢,諸位王爺想出來?”,唐離聞言心下一動,卻沒說話,反問道:“睿兒心中是怎麼想的?”。
李睿緩緩道:“先皇設立十六王宅必有其用意所在,所謂:,父死,三年不改其道為孝”如今先皇剛剛駕崩,聯實無意於此”!,言至此處,李睿略一沉吟後又道:“只是諸王奏章中所言,請為監軍之事實讓聯為難”。
“監軍?”,聞聽此言,唐離是徹底明白了,唐朝慣例出將入相,開元朝中,十鎮大將鎮邊多年後呼叫回京多是任同平章事,只是自李林甫入相後,為杜絕這這些邊鎮將帥回京與其爭奪相權,乃於邊鎮將帥中大規模啟用胡人將領,徹底堵死這條漢臣的出將入相之路,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無一不是如此。若非范陽作亂,這原本也沒什麼問題,只是如今隨著安祿山起兵造反,朝廷難免對這些異族出身的將領有了戒懼之心,唐離原本以為隨著玄宗身死,這種風潮自然消散,但現在看來絕非如此。而十六王宅中這些王爺們想必就是以此背景為藉口,想要外出“監軍”。
原本的歷史中,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由長安而至天下,爆發了一股大規模排胡地浪潮,不僅長安城內所有與“安”有關的坊名等被盡數撤換,而且東西兩市的許多胡人商賈也受其牽連,最為重要的是眾多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大功的將領被朝廷猜忌,這其中最著名地就是李光,弼的身死!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眼前的形勢若不得以控制,極有可能歷史就會重演,而這卻絕不是唐離所希望看到的。尤其與他對戰後的一些想法截然不符。
在唐離心下思量的時候,就聽李睿的聲音傳來道:“師傅,諸王爺奏本中所言監軍一事,近來陳,楊兩位相公也曾數***,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