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跟公主老婆們閒聊時,聽她們講外國戰爭的故事,輸輸贏贏,來來去去都是割地賠款、稱臣和親這些事…… 牧剌漢聽多了,也隱隱聽出了些東西,外國很少跟很遠的他國進行戰爭,也就是不存在“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可以說基本都是“內戰”,都是附近“熟人”打來打去。 其實就是社會生產力客觀條件對帝國最大有效控制範圍的限制,做這方面知識影片的博主多了去了,波斯、羅馬、阿拉伯、漢唐極限疆域,與其說是受限於國力,不如說是受制於當時通訊、交通、保鮮等等科技。 羅可西翁世界絕對擁有能有效統治整個彌壟龍大草原的生產力與科技,不用像牧剌漢這樣,必須組織巡視軍,靠常年遊蕩在整個大草原上,來展示、行使自己的王權。 如果走方案三,談判這條路,可以提出科技條件,要求羅可西翁對隆剌王國進行技術轉移,就能提高王國的有效統治力了……然而牧剌漢完全不想跟他們接觸,見面別說對話,沒有撕碎都算給面子了,大巴人民眾方面更不懂和平談判什麼的,反正打就完事! 方案一全是硬傷,沒有可行性,方案二跟方案四,則全是想當然……於是一通討論下來,四個方案全部排除。 但是可以把方案一和二結合起來,讓撒遍大草原的聚落,不是聚集到熟鐵城來,而是互相之間靠攏,保持個能相互支援的距離,也就是組織進行一場全國性質的“圍獵”活動。 用地球話來說,就是“狼群戰術”…… “圍獵”是大巴人遇到異怪乃至古聖時,結成一種或攻擊或自保的“遊獵陣型”,規模最多一兩個聚落。 大巴人聚落之間,平常為了不爭奪資源,不會打照面,都是隔著老遠,在還看不到的距離上,就往相反方向移動,繞著大聚落的地盤走,無緣無故接近會被認為是敵對行為。 而圍獵就是會互相接近的緣故之一。 於是最後,“全國圍獵”這第五種方案,獲得了全員認可,牧剌漢當即下令,安排人手連夜出發,把羅可西翁來襲,以及隆剌王的應對之策通知到每一個聚落,要每一個大巴人都武裝起來,全面做好戰爭準備! 大巴人可是名副其實的全民皆兵。 將軍大臣們全部離開講臺,熱熱鬧鬧地跑出王國大帳,跟廣場上、王宮外的跟班們做交代去了,跟班們又會散去全城做通知,城內人手就開始一波波出城離去,訊息就這樣一層層靠人力傳遞開去…… 牧剌漢的目光重新回到面前高聳的牆壁地圖上,看著上面成千上萬個,代表著不同大巴人聚落的小小旗標。 在彌壟龍大草原上,按照人口規模從大到小,大巴人聚落分別稱為“部”、“塔”、“臺”、“撲”,無論是最大的“部”,還是最小的“撲”,都是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 當年牧剌漢剛穿越過來時,最開始就是被一個撲給抓到的。 “部”的人口約為萬人左右,“塔”為五千以下,“臺”為千人左右,“撲”為數百人…… 不光看人頭,也看高等級數量,比如覺得自己高階戰士多的臺可以成為塔……雖然並沒有地球那種來自中央的嚴格行政區劃,但每個聚落會自覺遵守,在悠久歲月中形成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會建造符合自身聚落等級的圖騰。 “撲”只能在營地中心空地上樹立木製的偶像圖騰。 因為一般會在圖騰上纏繞自己撲的旗幟,在進行祭祀、聚會、節日等等活動的時候,人們用手搖拽繩索讓旗幟撲騰起來,因此叫“撲”。 巡視軍只算人頭的話,只是“撲”等級,就是高等級戰士比一個部都多罷了。 昨天孩子們進行葬禮比武時,就先把隆剌王的圖騰給挪了開,空出了中心空地…… “臺”則是因為可以在圖騰下面建個高臺,而稱為“臺”的。 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規模更大的,整個營區都能看到圖騰,到後來就變成了一個聚落等級的稱呼。 到了“塔”一級,聚落的實力就真正強大起來了,無論軍事還是經濟方面,都足以雄霸一方,圖騰自然得奢華一些——塔裡的大巴人,會使用在草原上最奢侈的東西之一——大塊石頭,來堆成一座石頭塔,來作為自己聚落的圖騰。 而“部”就是石頭用的更大塊,堆的塔更高更大了而已。 在剛穿越那會兒,牧剌漢是把“部、塔、臺、撲”,跟“省、市、鎮、村”對應起來,進行理解的。但後來隨著對大巴人歷史、人文深入瞭解後,他也就不再劃等號,死套概念了。 撲跟臺的首領,一般稱為頭領、頭目、頭頭等。塔的首領,會被叫為族長,而部的首領則是王。 當然口頭上,沒什麼文化的大巴人也是隨便亂叫,根本沒有講究……比如從臺出來的戰士,只知道“最高領導人”叫頭兒,結果就是見到牧剌漢,他們也只會叫牧剌漢頭兒。 最後,如果統領多個不同部落的話,那就是“國家”了,這種政治實體,只在大巴人神話傳說中出現過,也就是“統治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