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經入閣多年的老臣。
楊鶴皺了皺眉頭。身子微微一躬說道:“回稟孫閣老,下官這次勤王。麾下共有大軍兩萬餘。其中騎兵一萬一千,步卒一萬。這兩萬大軍沒有絲毫空額,都是實打實的精兵。”
孫承宗不置可否,接著追問道:“老夫雖然草草一觀,但是從城外軍營的規模看,楊總督麾下兵馬還是不足兩萬人的。”
“閣老說的不錯,這一次趕到京師的只是先鋒騎兵,大約一萬一千人。”楊鶴答道。
接下來,孫承宗連續追問了幾個問題,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孫承宗卻問的非常詳細,而楊鶴也不以為意,絲毫沒有怠慢的神色,一一為孫承宗解答了疑惑。
等楊鶴將情況全部介紹完,孫承宗點了點頭說道:“加上楊制臺麾下的兩萬大軍,局面就能安穩了。明日一早,楊制臺還需要將兵力安排在永定門,與大同、宣府二鎮兵馬駐紮在一起,以免為建奴所趁。”
眼見楊鶴與孫承宗絮絮叨叨說個沒完,崇禎皇帝有些不耐煩的說道:“楊總督,現在大軍雲集,而百姓赤子皆在城外受苦,我欲讓楊總督指揮大軍,將建奴逐出京師,楊總督有幾分勝算?”
“建奴兵銳,野戰之下官軍把握不大,不如據稱堅守。建奴遠道而來,能拖一日,勤王兵馬越來越多,我皇明的勝算就越大。”
最近一段時間,崇禎皇帝先後徵求了孫承宗、滿桂等文武百官的意見。他們的意見與楊鶴相差不大,都是要求依城堅守,拖垮八旗軍。
況且孫承宗、滿桂等人對關外的八旗軍非常瞭解。知道八旗兵一旦搶夠了銀兩人口,只怕就沒有多少戰意。
畢竟明朝兵馬上百萬,勤王之軍幾乎源源不斷的趕來,八旗軍長期聚集在京師附近,以後也只會越來越危險。
況且滿洲精華幾乎全部進入關內,一旦朝鮮、東江鎮、關寧兵、林丹汗任何一方入侵遼東,關外的八旗軍只怕也很難抵擋。
對於前線打仗的文官武將的意見,崇禎皇帝心中極度不滿。八旗軍入侵,關寧軍叛奔這兩件事情,彷彿狠狠地打了他的臉面。現在楊鶴麾下的陝甘邊軍已經趕到,崇禎皇帝還是希望楊鶴能奮勇殺敵,將建奴趕出京師。
眼見在場的文武官員的意見幾乎一致,崇禎皇帝壓下了憤怒,隨便賞賜了楊鶴一些財物,興趣缺乏的停止了召見。
就在第二日楊鶴與滿桂、候世祿合兵在一起之時。只見皇帝的中旨直接傳了下來。
傳旨的太監名叫鄧希詔,官職為薊鎮總監。只見此人趾高氣昂的傳達了崇禎皇帝的旨意。在這道中旨中,崇禎皇帝命令鄧希詔為勤王軍監軍太監,任命楊鶴為勤王軍督師,滿桂為勤王軍督師總兵官,統領大同、宣府、延綏、寧夏等九邊明軍。
此外,聖旨之中,還推翻了楊鶴等人的意見,讓他們休整幾日,即刻出兵通州,將盤踞在通州的建奴兵馬趕盡殺絕。(未完待續。。)
第六十六章中旨
從明代起,由於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了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
可是,這只是明初形勢下。明太祖權力慾極強,猜疑心重,統治經驗豐富,精力充沛等所採取的措施。
作為制度,後代不具備這些特點的皇帝是沒有能力,也不願意照樣執行的。可是“祖訓”又不便公開違背。在這種情況下,經過改造,內閣制度便逐漸形成。
明代內閣大學士,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之權。直到明末崇禎年間,一些閣臣為推卸責任仍在說:“昭代本無相名,吾儕止供票擬。上委之聖裁,下委之六部”
這正是明太祖這個歷史上個別傑出人物廢宰相後,給後代政治制度所打上的深深烙印。可是由於官僚士紳限制君主獨斷專行這一目的不可遏止,後來的文官自覺不自覺地逐漸把內閣塑造成了實際上代替宰相的權利機構。
內閣擁有“票擬”之權。這就使它對皇帝權力的限制,超過了過去的宰相。所謂票擬,便是代皇帝草擬各種文書,大量是關於六部、百司各類政務奏請文書的批答。
它可以是先與皇帝共同討論,作出決定後再草擬成文字,更多的是內閣先擬好批答文字,連同原奏請文書一起送皇帝審批。
由於票擬要比以往各朝輔佐君主處理政務的制度更加細緻、周到。特別是過去(如唐宋)草擬下行詔令和稽核上行奏章的機構,有中書,有門下。有翰林院,比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