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了伙房,與軍校的學員一同用飯。
劉宣本人在吃穿之上毫不講究,經常與底層計程車卒一同用飯。哪怕是非常痛恨劉宣的明朝文官,對他的評價也是臥不設席,行不騎乘,有古之名將之風。
就連與劉宣軍隊有過幾次交手的洪承疇,也認為劉宣帶兵有吳子遺風,必將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今天中午軍校的伙食非常不錯,不僅有劉宣愛吃的紅燒肉,還包了餃子。等劉宣吃的飯飽肚圓,休息了一個時辰,等到了未時六刻,劉宣直奔校場,檢視炮兵隊的火炮操練。
在各支學員隊中,劉宣最重視的就是炮兵隊,雖然礙於現在火炮的威力不足,但是大炮這種戰爭之神已經逐漸發揮出重要的威力、炮兵也開始成為軍中最重要的兵種。
經過三年不斷地摸索,劉宣麾下的炮兵逐漸摸索出一些先進的炮術。
明代火炮限於科學技術水平限制,一直有著的兩大缺點。
第一就是以戚繼光根據自己多年的實戰經驗所指出的;“重而難舉,發而莫繼”。
這裡主要指大型火器的問題,正如戚繼光所言:“舊有大將軍、發熕等器,體重千餘斤,身長難移,預裝則日久必結、線眼生澀,臨時裝則勢有不及,一發之後,再不敢入藥,又必直起,非數十人莫舉。”
由於大型火炮發射速度慢,裝藥操作複雜費力,一旦面臨實戰,敵人常常趁“一發之後,倉卒無以繼之”,或“必伏其身,挨我火發、聞聲之後即衝突而來”,導致明軍常吃敗仗,火炮威力的發揮大打折扣。
歐洲這一時期的鑄造技術並不特別優越,在17世紀,中國鍊鐵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間的差距並不明顯。然而西洋火炮在設計上,則具有管壁較厚、炮管由前至後漸粗、且倍徑較大等特點。故有射程提高、殺傷力強且較不易膛炸的種種優點。
此外,西洋火炮的炮身多安有準星和照門,以為瞄準之用,兩旁並鑄有炮耳,便於架設在炮車或炮架之上,以調整射擊角度,操作相當方便。
第二明代前期的火炮如碗口筒炮、鉛彈一窩蜂、迅雷炮、大將軍炮等等,均無瞄準具,所以命中率很低。這個毛病比較致命,大大限制了火炮威力的發揮。
在明末時期,歐洲國家的炮兵已經大規模開始使用銃規射表。雖然明朝對於這種先進的炮術非常眼饞,但是因為葡萄牙、荷蘭等殖民者的防備,這種先進的操炮術一直沒有傳入中原。
所謂銃規,就是可用來量炮管的仰角,炮手可用銃規測量火炮的射程和測量火炮應該裝填的火藥量。這就是“藥彈相稱”的發炮要領,而當時中國並沒有這種先進的的觀念。
當時歐洲的火炮製造家依據彈道學原理,已經在銃規上刻有相應的比例尺,讓炮手不需要複雜的計算,就可簡便地估計裝藥量,這是火炮發射技術上的第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
對於這種先進的操炮射術,明朝的一些讀書人無疑花費了極大地熱情,終於在崇禎年間弄清楚了這種炮術的原委。
經過徐光啟、李之藻、孫元化等精通西學的讀書人刻苦專研,終於在崇禎初年,登萊巡撫孫元化最早掌握了這種炮術要領。他馬上利用這種炮術操練了孔有德這支東江軍。可惜後來因為吳橋兵變,孔有德將山東打了一個稀爛,最後帶領麾下的炮兵投奔了八旗軍。
從此之後,皇太極如虎添翼,八旗軍在戰場上避免了攻堅不利的弱點。朝廷依靠火炮防禦八旗軍的計劃也徹底破產。
有關銃規的規格和用法,劉宣雖然來自後世,但是也不是非常瞭解。儘管他也有一些幾何知識,但是讓他算計彈道學還是勉為其難。
最後劉宣提出了要求意見,經過炮兵營老炮手、鑄炮工匠的多次改進。霍州炮廠的鑄炮師在炮架上設計了四種射擊角度,每一種角度都經過校射試驗,並且編寫了規整的射表。
只要按照射表操炮,雖然比不上銃規之法,但是相比起依靠炮手的經驗,準頭上無疑大大的增加了不少。
因為這個時期的工藝限制,火炮的鑄造標準並不規格,所以每一門火炮的射表都不相同。一門火炮,直到火炮損毀,使用的炮手都是固定的人選。
在整個平陽軍校當中,標註射表的火炮也只有一門新炮。因為新炮較少,所以平常很少進行實彈訓練。一個月之內,炮兵科的學員也只能進行三次實彈訓練。
這一回劉宣前來視察,炮兵科為了博取頭彩,所以才安排了炮手進行實彈操練。
劉宣剛剛趕到校場,只見炮兵科學員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