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宣等人要去的地方名叫馬頭嶺,距離縣城四十里,距離董家堡有二十多里,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常常有盜匪出沒。
劉宣一行壓著俘虜,趕著牲畜,直接向馬頭嶺而去,一路之上路過的鄉村,都不見一點人煙,看來早已經逃荒去了。
在如今的陝北,因為連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早已經沒有了活路,在這種偏僻的鄉村,如果困居一地,基本上都很難生存,結局也十分悲慘。
劉宣嘆了一口氣,古人所說的‘百里無人煙,千里無雞鳴’到底是何種慘象,如今算是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了。
“現在還是崇禎元年,亂象剛剛開始,就已經如此悲慘,如果到了清朝順治初年,陝北連續二十年征戰,又會是何種景象呢。”
劉宣已經不敢再想了。
劉宣抬起了頭,只見半道之上突然出現了一百多個饑民,這些饑民老弱眾多,青壯卻比較少見,在流民團夥中間,也算非常罕見了。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d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微信公眾號!)
第十六章流民
看《伐明》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一般來說,流民團夥,都是同鄉親族,在長途跋涉,缺少糧食的情況之下,往往是青壯較多,也更容易存活。
這一夥流民,居然以老弱婦孺為多,說明應該剛剛離開家鄉不久,老弱還沒有大的損失。
在天啟朝末年,陝北已經出現了流民潮,附近的山西巡撫耿如杞懼怕流民進入山西生亂,在山西各處渡口設立關卡,禁止流民進入山西,所以被逼無奈的流民只能在陝北流動,最後糧盡而死。
這一夥流民,見劉宣一行人數不多,只有七八個男丁,四個婦孺,但是卻趕著二十多頭大牲畜,牛馬上馱著不少麻袋,看上去應該是糧食,頓時兩眼放光,心生歹念,眾多流民一擁而上,就要上前搶奪。
流民出來,除了乞討之外,為了生存,常常淪為強盜,在面對弱小之時,更會如此。
面對蜂擁而上的流民,劉宣攔住了正要張弓搭箭的李旭升,開口說道:“流民為了活命,不得不如此,還是不要下狠手,留些餘地吧。”
李旭升點了點頭,與李家三兄弟紛紛射出羽箭,只見李旭升羽箭正中一位青壯的髮簪,嚇的這位流民趴倒在地,不住的嚎啕大哭起來。
這夥流民頭領走進一看,只見劉宣三人身穿官軍才有的甲冑,手中拿著都是軍中利器,看穿戴不像官軍,應該是非常兇狠的盜匪,頓時不敢上前。
李旭升三兄弟連續射出三輪羽箭,射中了三四位青壯,這夥流民見劉宣等人如此兇狠,頓時不敢造次,紛紛跪倒在地,祈求活命。
劉宣不想殺傷這些可憐之人,擺了擺手,趕著牲畜,就要向遠處走去,這夥流民見劉宣心軟,竟然不依不饒的跟在劉宣一行的後面。
劉宣等人行了五里,見這些流民還跟在後面,李旭升年少氣盛,心中頓時有些惱怒,就要騎上戰馬,驅趕流民。
劉宣拉住李旭升的手,反而對著李昭雲說道:“李叔,如今這陝北之地,恐怕馬上就會有大亂之象,唐末黃巢之禍已近在眼前,這個時候,只有人多團結才能自保,僅僅依靠我們幾人,又能闖出什麼名堂來,不如將這夥流民招入麾下,以後再做打算。”
李昭雲這幾天對劉宣已經非常佩服,劉宣不僅勇武敢戰,見識不凡,而且還有一顆仁心,對於這些饑民百姓也非常同情,再加上劉宣與他們一家一樣的逃犯身份,李昭雲已經存了招劉宣為女婿的打算。
李昭雲見劉宣滿臉真誠,長嘆了一口氣說道:“劉賢侄說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我們糧食不多,只有十八石,兩千來斤,如果加上這一百多流民,只怕僅僅能夠吃半個多月。”
“況且這些流民老弱居多,都是白吃糧食的無用之人,也確實有些不合算,現在饑民遍地,不如招上二十個青壯,這樣更合算一些。”
劉宣搖了搖頭說道:“李叔,我們現在人少,只有五個壯丁,餘下的都是婦孺,如果只招青壯,恐怕馬上就有頭重腳輕,內外失衡的麻煩。”
“這一夥流民,應該是剛出來不久,流民之中的惡習還沒有多少,基本上算是淳樸的百姓,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