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3)

小說:絕版甲午 作者:古詩樂

白種人的種族競爭中不致滅亡。

其實, 日本人從來就不認為清朝代表中華, 而更多地將其當做一個佔據了中華的〃胡虜〃,而自己以中華自居。

1872 年日本設琉球藩,中國不承認。1879 年日方在熊本鎮臺二箇中隊援護下,接收首裡城,強行廢藩置縣。

1871年,中日兩國在琉球事件後談判《中日修好條規》,日本代表團堅決不同意清政府在條約中自稱〃中國〃,談判甚至因此陷入停頓。日本方面認為:〃中國系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要求只寫〃大清國〃。這樣的要求,被中國代表力拒:〃我中華之稱中國,自上古迄今,由來已久,即與各國立約,亦僅只約首書寫大清國字樣,其條款內容皆稱中國,從無寫改國號之例〃。雙方陷入僵局。後經李鴻章親自出面,與日本欽差全權大臣伊達宗城約定:〃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這在表面看是雙方各讓一步,實際上是中國從慣例上讓步了。

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文獻中,日本人將自己稱為〃神州〃、〃中華〃幾乎是一種常態,這成為他們戰時在東亞進行國家形象塑造的基調。樂善堂間諜宗方小太郎,為山縣有朋親率的日本第一軍起草了一份安民告示《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文采飛揚,主題幾乎就是為了把中國人民從黑暗的滿清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戰鬥檄文: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賞。'又曰:'唯命不於常,善者則得之,不善者則先哲有言曰失之。'滿清氏元( 原) 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熟察滿清氏之近狀,入主闇弱,垂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其接外國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論,不憑信義而事詭騙,為內外遠邇所疾惡。曩者,朝鮮數無禮於我,我往懲之,清氏拒以朝鮮為我之屬邦,不容他邦干預。我國特以重鄰好而敬大國,是以不敢強爭焉,而質清氏,以其應代朝鮮納我之要求,則又左右其辭曰,朝鮮自一國,內治外交,吾不敢關' 聞'。彼之推辭如此也。而彼又陰唆嗾朝鮮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東學黨之事,滿清氏實陰煽之而陽名鎮撫,破天津之約,派兵朝鮮,以遂其陰謀也。善鄰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痴我也,是牛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我國之所以〈舍〉樽俎而執旗鼓,與貴國相周旋也。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日軍〃恢復中華〃?(2)

抑貴國自古稱禮儀國,聖主明王世之繼出,一尊信義,重禮讓。〈今〉蔑視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義莫甚〈矣〉。是以上天厭其德,下民倦其治,將卒離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師,敗於牙山,殲於〈豐〉島,潰於平壤,溺於海洋。每戰敗衄,取笑萬國。是蓋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下與棄之因也。我日本應天從人,大兵長驅。以問罪於北京朝廷,將〈迫〉清主面縛乞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願愛新覺羅氏,不及聳從士卒也。若謂不然,就貴國兵士來降者證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託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日軍在中國用漢文釋出的所有公告,幾乎都在不斷強調自己的解放者形象。日本的〃中華〃意識宣傳,在當時和此後的中國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的。一些西方外交官就注意到,在通商口岸,漢人的抗日情緒便遠低於滿人。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寶士德(Henry Barnes Bristow)向倫敦報告說,天津水師學堂的漢人學員,對甲午戰爭前景並不樂觀,甚至認為日本能戰勝也是好事,可以藉此推翻朝廷。寶士德為此擔心天津漢人暴動,要求派遣更多的軍艦以備不測。

日本此後更是駕輕就熟地運用這種〃驅除靼虜〃的政策工具, 無非根據需要將〃韃虜〃換成〃白種人〃、〃歐洲人〃而已,深深地滲透進此後中國的各種政治和軍事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