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總部固然公事公辦,更不知道朱絲絲的另一層身份,可就未免令葉昭無可奈何了。
議政殿東配殿,葉昭坐在明黃寶座上,議政處六大臣軟墩坐了一圈。
現在議的是《鄉鎮政事令》,聽著幾位大臣各抒己見,葉昭並沒怎麼說話,每一次法案的討論和實行,葉昭都會覺得束手束腳,不能徹底將大清律視為無物,不能確立一部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各種制度法規推動顯得極為混亂,但就算是推動一部改良的憲法誕生,現今自己卻實在無能為力,因為王室和皇室,各種權力角逐,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不解決,就沒辦法確定立國之法。
第二項議題則是《貨幣法令》以及成立中央銀行的草案,南國擬在明年尋找合適的時機,發行價值一千萬銀元的紙幣,紙幣採取銀本位制,與白銀掛鉤,分元、角、分,一元銀等於十元紙幣,同樣,一角銀等於十角紙幣,一分銀洋等於十分紙幣。
第一次僅僅發行一千萬銀元也就是一億元紙幣,自然是極為謹慎的作法。
但是在中央銀行的成立以及紙幣發行問題上,幾位議政的意見發生了尖銳的對立,李小村認為,紙幣發行應該學習英國人,由私人銀行發行,以國債作為發行紙幣的儲備金。
李小村認為這種模式更加先進,政府強行發行貨幣,完全是以政府信用強行佔有新發行貨幣的初始使用權,很容易造成無節制印刷紙幣的情況,使得國家經濟崩潰,尤其是為後世埋下隱患。
而私人銀行發行貨幣,由政府決定發行貨幣的數量,每次發行貨幣,就要以國債的形式將同等價值的稅收抵押給銀行,銀行只收取利息,如此貨幣發行量等等均為透明,也更容易節制,貨幣發行量受到多方面的束縛。
國債抵押貨幣作為一種信用貨幣而非強制紙幣,也更容易在國際領域流通,因為其發行數量透明,比國家強制紙幣更會給持有人以信心。
李小村更言道,發行紙幣的銀行,自是以南國最具實力的銀行廣府銀號為宜。
李蹇臣、李鴻章等人都不說話,任誰都知道廣府銀號最大的股東乃是攝政王。
袁甲三則表示強烈反對,私人銀行發放錢幣,開什麼玩笑?
實際上,現今紙幣可以兌換金銀,要說私人銀行發放也沒什麼,因為可從該發行銀行直接兌換貴重金屬,和銀票並沒有太大區別。
但在袁甲三看來,自然是荒天下之大謬,私人發行可以購買商品的紙幣,那置朝廷於何地?
雖然他明明知道廣府銀號大股東乃是攝政王,卻也以激烈的措詞表示反對,甚至斥責李小村:“信口雌黃!”
其實以現今經濟體系,以私人銀行發行紙幣顯然信用度更高,對於經濟發展也會是一種健康的促進,比如私人銀行發行了一千萬紙幣,提供給政府,政府則以一千萬的國債抵押給銀行,而拿到貨幣的人實際上就等於持有了類似於銀票的銀行券,可以向該銀行兌換銀兩,這種模式對於經濟是比較健康的,不會使得政府無節制印刷貨幣而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上,當人們逐漸習慣使用紙幣,其印刷權力多半就會逐漸被銀行家們控制,而等金銀本位制崩潰,其弊端也會越來越明顯。
政府發行貨幣也存在種種弊端,但只要調控得當,卻會更加高效,也不會被金融巨鱷捆綁在戰車上。
“還是要成立中央銀行!”葉昭擺擺手,結束了這次爭論。
李小村嘴唇動了動,但最後沒有說話,摸著茶杯柄的手微微發抖,顯然被袁甲三氣得夠嗆,頗有些不服氣。
李蹇臣不吱聲,李鴻章眼裡露出幾絲光芒,周京山則拍了拍李小村的手,意思是叫他別介意。
葉昭知道,李小村這些年苦心鑽研西方政經制度,自是覺得袁甲三愚昧無知,而自己卻站在袁甲三一方,更令他不解。
端起茶杯,葉昭道:“北國局勢,你們怎生看?”
第一百二十四章 西南,王室新人
對北國怎麼看?
幾位議政立時都繃緊了神經,李鴻章略有些謹慎的道:“殿下,臣下以為,奕欣這兩年與羅剎人勾結甚密,早晚為心腹之患,只是我朝休養生息之間,經濟一途暢通,若陡然起釁,兵連禍結,為仁者所不取也。”
李小村淡淡道:“合肥此言差矣,若不早日一統,我朝命脈盡在北國之手,三五年後,怕我等要看北國眼色了。”
袁甲三蹙眉道:“這話我可就聽不明白了?什麼命脈?什麼在北國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