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街道,成排的樹木,而且有大批建築風格極為簡約的二層住宅樓,基本上,願意住樓房的每家兵戶都能分到“兩室”,按月交租,在現今,自然沒覺得什麼,而且很多移民更願意住大雜院甚至住木屋,樓房二樓接不到地氣,住一層上面又被人壓,卻也不是什麼香餑餑,當然,不管是大宅院還是簡易住宅樓,廚房衛生間等等數戶合用是免不了的。
大批二層住宅樓的興起為這座移民城市節省了空間,外圍築起城牆、炮樓,防範極嚴。
這些建築材料大多是沒通鐵路時靠馬車一車車運載而來,創業之艱辛那也不必提了,火車剛通車時,每天都有大批物資運到,現今城內還有正在興建的樓房小區,每日叮叮噹噹作業。
城內商戶,除了開埠初國有商店主導了一段時間,現今城內居民所需,大多為私人商戶提供。
這也和帝國政策有關,葉昭並不想令帝國在各行各業形成尾大不掉的國有企業,對國有資產控制還是很嚴格的,除了戰略性行業,國家投資多在公眾領域,目的並不是為了盈利。
帝國各邊塞移民城市最早自然都要國有商店來主導貨物流通,雖然近年國內商人轉變觀念,均知道移民城市是未開發的商業寶地,遇到興建移民城市,都一窩蜂湧來,但國有商店在各移民城市普遍存在是不爭的事實。
這些邊塞移民城市的國有商店,幾年前已經整合為“帝國百貨公司”,交由私人企業代為運營,按比例繳納財政部門紅利,這部分收入則均被統籌用在諸邊城市的建設中。
邊塞城市其它一些國有資產也多是如此,如帝國地產的房租、部分帝國建設的企業,都按行業整合,委託私人公司運營,收益用作公共支出。
這與承包模式截然不同,以帝國複合式多部門審計制度,犯罪成本極高的威懾性律法,加之承包人並不受地方政府左右,也很難尋到什麼庇護的後臺,畢竟沒有主管領導,你只需按商業行為運營就是,是以敢弄虛作假從中漁利的企業人自是少而又少。
各移民城市官署是管不到國有企業的,本來就是,這些建設兵團的總兵官本就權重,你再令他能摸到可以搞小金庫的企業管理權,那還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