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定海三艘各裝載著八九十門火炮的半風帆戰列艦比起來,反而火炮最少,僅僅三十六門,舷側裝甲採用了十三毫米鐵板,用兩層交錯放置的兩百毫米麻慄樹木材加上一層鍛鐵裝甲並用螺母螺栓鉚接,前有撞角,乃是當今南國最先進的鐵甲艦理念。
三十六門火炮,全部是線膛炮,爆破彈,炮臺的設計選用了廣州號的旋轉炮臺,更加以改進,火炮安裝在固定的炮臺裡面,這樣轉向時只要轉動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裝甲圍壁,大大減輕了旋轉機構的負擔。瞄準、觀察的視野都比較開闊,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調得比較大,也不會出現火炮發射後硝煙無法散去的問題,因為炮臺本身是和艙面相連的固定裝甲圍壁,更避免了船面旋臺“彈著旋縫”的弊病。
而艦艏重炮,就演算法國人建造的剛剛下水的排水量將近六千噸的最新式鐵甲蒸汽船光榮號,也未曾有金陵號這般重視。
而當金陵號艦艏重炮的炮火狠狠噴灑在馬塔蘭號船舷,令馬塔蘭號起火慢慢傾斜之時,金陵號上的偵察兵,這才發現,荷蘭人已經有三四艘船艦沉沒,其餘艦隻正在準備退卻。
19世紀,艦船的矛與盾之爭一刻也未曾平息過,如果說,幾年前俄國人和奧斯曼帝國的海戰展示了爆破彈下木殼船是如何的不堪一擊,蒸汽動力又是如何遠勝風帆動力,那麼發生在1860年的中荷坤甸海戰則宣告了鐵甲時代的到來,荷蘭人的實心炮彈多達二十多次擊中金陵號,卻幾乎未能損害到金陵號的戰鬥力。
中荷海戰,對於近代海軍理念帶來的衝擊是空前的,“亂戰”,進入火炮時代後,世界海軍戰術領域重新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這種戰術的大致樣式是,採用整體編隊陣型接近敵艦隊後,再化解為分散的戰術分隊,多點突破敵方艦船編隊,進行混戰,依靠撞角等近戰武器,在亂中取勝的戰術,“數群攻敵,或一群分應,求亂敵陣”。
艦首炮、撞角、橫陣開始受到重視,旋轉炮臺更完全替代船旁列炮,漸漸成為各國海軍主力艦隻的標準配置。
“列陣,追擊敵軍!定邊、撫遠二艦救助落水傷兵!”馬大勇大聲下著命令。
金陵、廣州、靈波等船艦很快集結陣型,向狼狽逃竄的荷蘭船艦追去,此時海霧漸漸消散,幾艘風帆動力的荷蘭戰艦很快就被金陵、廣州等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