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2 / 4)

小說:我的老婆是軍閥 完 作者:津夏

有一個質的飛躍。

棉紡廠發展最為迅猛,到今年八月份,使用新式機器的南國棉紡廠已經達到一百多家,紡紗機過萬臺,蒸汽動力短短几年間,南國已經擁有上千臺,從礦山抽水、建築、高爐到小馬力蒸汽紡織機,應用極為廣泛,總馬力一萬左右,與法國作比較的話,大概相當於它的十幾分之一水平。

不過現今法國在歐洲地位遠不如前,不說英國,甚至很快就會被崛起的普魯士拋得遠遠的,以它為參照物,也不過聊以自蔚,工業基礎從一窮二白到看起來還有了點樣子。

何況現今之歐洲,正處於工業大時代的飛躍,以鋼鐵生產為例,英國現今年產量也不過幾十萬噸,但隨著新式高爐新式技術的出現,其產量馬上就會呈幾何倍數增長。又以盧森堡為例,現今其生鐵產量百噸左右,但到了十年後的七十年代初,年產量高達二十五萬噸,其中半數鍊鋼,這增長幅度幾乎都不能用幾何數字來形容了。

葉昭希望,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工業大躍進中,中國人能佔有一席之地,就好似美國,現今工業用鋼全部進口,可四十年後,其鋼鐵產量已經超越了歐洲的總和。

只是,前路漫漫啊。

坐上馬車,葉昭輕輕嘆口氣,點了顆煙。

在廣府鋼鐵行太平府分廠被記者影像,隨即坐馬車下鄉,太平府知府吳先貴等官員陪同。

其實葉昭也知道,這樣勞師動眾實則根本就看不出什麼,在鄉民眼裡,王爺、皇帝那簡直就是高高在上的神,除了磕頭膜拜,是話都不敢說的,更別說指摘地方的不是闡述自己的想法了。

不過形式還是要走的,攝政王一而再再而三的下鄉關懷民間疾苦,視察農墾、水利、治安等等縣鄉衙門工作,對於南國官員,總會是個清晰的訊號。

攝政王下鄉,沿途村鎮一律派米,此次自也不例外,隨行王府報道官房屬官從太平城內米行買了米,一路發放。

葉昭本來對此事極力反對,一來太門面主義;二來所用銀子更是財務部撥出的公款,用國庫的錢買自己的名聲,怎麼都感覺不對路子。

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又豈是小小範圍內派米能解決的,捨本逐末,甚至荒唐。

可各部屬官在此事上卻堅持已見,到現今議政處成立,更在原禮房基礎上搞出了一個章程,詳細闡述了王家出巡時的禮儀禮節,事無鉅細,從護衛到派米等恩賞,都做了嚴格的規定。

葉昭也知道,自己看來不像話的事,但在現今,對於維護自己王權威嚴卻很有必要,可彰顯王室愛民如子、恩加四海。現今維護王權維護國體,實則是凝聚人心的極好辦法。

攝政王與議政處第一次意見相左,最後卻是攝政王妥協。

在太平府逗留了數日,葉昭這才啟程回南京。

申時也就是下午三四點鐘從太平城出發,天擦黑的時候紮營,按照地圖,前方里許,就是東石鎮,是一座挺大的城鎮,在太平府極有名氣。鎮上人口八成以上姓石,太平軍統治期間四散逃亡,鎮上大戶石老爺更攜帶巨資逃到了江西,平遠軍光復蘇皖,石老爺頗有種胡漢三又殺回來的感覺,徵募民團會聚宗族回太平府殺長毛。

東石鎮民團有數百之眾,各種火銃、火槍有一百多枝,乃是南京政務院巡捕總部登記造冊的正規民團,地處蘇皖沿江,尚未被收繳武器遣散。

雖然距離東石鎮極近,但葉昭卻也下令就地紮營,不然若去鎮上,立時就會雞飛狗跳,何苦叨擾地方?

侍衛、營兵紮營的地方看來本來是一處村落,現在已然荒蕪,殘壁斷桓,荒草叢生,髮匪之亂,令蘇皖一地十室九空,雖然現今流民返鄉,南朝更按鄉造冊人數,調配移民,但看來恢復元氣還頗費些時日。

葉昭的帳篷紮在村口土地廟旁,這座土地廟看來以前香火極盛,竟然有院子有神像,只是現今院牆倒塌,院內半人高的荒草,神像更被砸去了半邊腦袋,有火燒過的痕跡,想也是推倒一切邪神的拜上帝教人乾的。

土地神格低微,葉昭自不必拜它,令人獻上了幾瓶罐頭,燃了香,算是感謝它給自己一處棲身之地。

點顆煙,在廟院裡走了走,說道:“回頭要修葺一番。”

隨行屬官鴻臚寺少卿俞曲園躬身道:“此處土地公蒙王爺天恩,乃是萬年香火的福氣。”

葉昭笑了笑,沒說話。

雖然只是沿途宿營,葉昭更是睡自己的綠帆布小帳篷,就是那種簡易的軍用帳篷,如果冬日用防風防凍效果頗佳。儘管如此,小帳篷之旁,還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