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素並將人類血液分為四種。到公元1915年時醫生們已經能夠正確區分病人的血型,而到公元1930年時血庫開始建立起來。
隨著醫學及產科知識和治療手段的豐富,分娩比以往更加易於控制,這預示著在分娩護理中一個新的醫學時代來臨了。中醫學干預可以避免複雜的分娩過程所帶來的危害,因此這得到了芝加哥產科醫師約瑟夫·B。德萊的大力推薦。他推薦在所有的分娩手術中使用外陰切開術及產鉗,即便是常規的手術。同時他推薦使用藥物來加速胎盤的剝離,然後按照他稱之為“鞋拔策略”的方法將之移除。德萊認為按照這種方法操作將極大減少分娩過程中對母嬰的傷害。他的理論在美國廣為流行,公元20世紀30年代後更是得到了廣泛應用。
到了公元20世紀40年代,外陰切開術已被西方醫院廣泛應用,但在公元20世紀70年代以前手術都是在沒有施行區域性麻醉的情況下進行的。然而這項技術除了在必要時應用外並沒有在英國流行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婦到醫院進行分娩,醫學干預在分娩中進一步介入,同時嚴格消毒措施也得到了應用。這其中還包括一些細心的產前準備:剃去蔭部的毛髮及進行灌腸。
醫生也會規定分娩時產婦的姿勢,但不幸的是這些姿勢更利於他們進行手術而不是利於產婦分娩。公元19世紀英國的產婦大都被建議應朝左側躺著分娩,因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這種姿勢被認為是最正派的,到了公元19世紀20年代,婦產科醫生要求產婦平躺,雙腳呈馬鐙形放置,但現在人們認為這樣會給血壓造成不利影響,降低子宮收縮的強度,增加了使用產鉗及剖腹產的可能性。在荷蘭,產婦往往採用坐姿分娩,分娩中使用真空提取器及產鉗的比例幾乎不超過4%,而在美國一些醫院使用這些手段的機率卻高達65%。
另一種被婦產科應用的助產術是人工引導術,它可以避免因嬰兒體形過大造成的難產。這樣就很少注意到對嬰兒的護理及由早產所帶來的可能危害。人們實際上認為提前一兩個星期“把蘋果從樹上搖落”是很有益的。通常的方法是口服蓖麻油或奎寧以加速子宮的收縮,但往往唯一的效果是引起孕婦嘔吐。
問題及方案(2)
公元20世紀50年代,隨著醫生能檢測胎兒的情況,人們更加關注胎兒的健康。當為了嬰兒的利益而延長分娩時間時,助產措施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在可以監視胎兒心跳的尖端技術得以在分娩過程中使用後,對分娩的干預進一步加強了。
醫生們認為婦女們的分娩持續時間是有一個平均值的,正因如此,醫生們測算出了常規的分娩時間。一旦婦女們的分娩時間與這個平均值不符,醫生們就會透過靜脈注射來加快或放慢產婦的宮縮。因此,鎮痛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是必要的,醫生們通常就會使用止痛劑。止痛過程能夠減緩宮縮,而催產素的使用則可以加快宮縮。不過這種惡性迴圈以及使用藥物的副作用在後來導致胎兒有很多不適。許多胎兒的接生都是在催產的介入下進行的。這不僅是為了表面的母嬰安全,也為醫院帶來了方便。然而由此對胎兒產生的不良影響也劇增,僅在公元1970年到公元1975年期間,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就由原先的新生兒中的27%增加到40%。
txt小說上傳分享
鎮痛方法的改善
隨著新生兒的安全出生率越來越高,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分娩過程中對產婦們的鎮痛方法。直到公元19世紀末,除了在床底搭一塊木板當產婦的支架和咬住一塊橡膠,幾乎沒有其他鎮痛的方法。所以人們常說能從這“危險又充滿劇痛”的分娩中存活下來的婦女真的要感激上帝。
自從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准許,氯仿這一麻醉劑就被廣泛地應用在了分娩過程中,但在公元19世紀末期,人們也意識到了它所產生的副作用的危險性。助產士很難掌握麻醉劑的劑量,在分娩中因它的使用而引起死亡劇增,這就促使人們要尋找一個更安全的方法。在公元20世紀來臨的時候,德國人將鎮靜劑和嗎啡草混合成麻醉劑並加以改進,這就是所謂的“半麻醉”。這樣命名的原因是,當被注射了這種麻醉劑,病人就會進入睡眠狀態,而當他們醒來時,就往往像處在清晨剛睡醒的狀態。在接下來的40年中,這種麻醉劑得到了廣泛應用,幾乎成為一種醫生們通用的麻醉劑,但它也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每個產婦的劑量所需都是不同的,這就需要對其進行多次注射。因為對於許多產婦來說,此麻醉劑的藥效較慢,所以第一劑所產生的麻醉效果要耗掉很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