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敬慎從事。顧孟氏所存錄音雖不在少數,經縝密檢聽,有系友人所錄,如名票夏山樓主(韓慎先)之作,有系佛經誦卷(孟氏信佛甚篤)。經多日選輯,選其自唱部分,錄音效果較佳者七節,整合遺音聲帶一大卷,共一百一十分鐘。因孟氏生前自署“凝暉閣”,遂以《凝暉遺音》為名,錄製一式二份,於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底,一份呈送嚴“總統”靜波,留為紀念;一份致贈“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處理流傳。
“文復會”於今春將此事交由國劇推行委員會總幹事張光濤君負責進行。經接洽臺灣波麗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擔任錄音帶之技術調整、複製、印刷、包裝等工作;每份作成卡式錄音帶兩卷,分裝兩盒,另附唱詞說明一冊,裝入塑膠袋。既便儲存,亦可攜帶、郵遞。
波麗公司系由黃銘先生創辦。黃氏熱心文化企業,高瞻遠矚,對波麗之精密儀器裝置,投資數千萬元,已臻國際標準。其生產音樂帶之品質優良,有口皆碑,毫不受翻版膺品廉價傾銷之影響。以是行政院新聞局送往海外宣揚文化之國劇錄音帶,皆委其承製。既蒙“文復會”委託複製孟氏遺音,慨允合作,不但不計成本;且技術整理完全義務提供。因此,文復會始能以每份新臺幣二百五十元之廉價(國內包括郵費之價格,海外為新臺幣三百元,約合美金八元、港幣四十元左右),普遍供應《凝暉遺音》,以饗同好。
經數度洽商,確定進行細節後,張光濤偕同陸京士,及孟氏門人呂光、李相度等,攜《凝暉遺音》原錄音帶,同至波麗工廠,在黃銘及技術人員陪同下,先行檢聽、計時,研究分段做法。其後,李相度攜名琴師李慧巖復前往對音量、速度,作逐段之技術調整,歷時兩日;而波麗之黃清音廠長,品管部趙嬪姬小姐,亦犧牲假日,配合加班從事。過此階段,再由李相度在每段錄音前,稍加說明。李君國語純熟,咬字清楚,儼然已臻播音員水準。迨一切就緒後,波麗將錄音製成母帶,再用高速機器複製,數千卷錄音,剋日完成。最後加以分割,製成卡式盤帶,附《凝暉遺音》唱詞說明,包裝成袋,大功告成。
《凝暉遺音》共分兩卷四面。第一卷兩面,為孟小冬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杜月笙六十榮慶義演時,在上海所唱《搜孤救孤》之首夕實況。除孟氏飾程嬰外,趙培鑫飾公孫杵臼,裘盛戎飾屠岸賈,魏蓮芳飾程妻。魏希雲(即魏三)司鼓(因杭子和隨楊寶森先行離滬,赴青島演出,當時,魏三經常在上海),王瑞芝操琴。第一面至“舍子”止,第二面到“法場”完。
三十年前的上海,錄音尚系用蠟盤錄音之初步階段,該晚系由廣播電臺錄製。未幾,此份蠟盤錄音帶至香港,趙培鑫正在學餘興趣最高時期,遂以“鐵硯磨穿”的精神,經常聆聽,學習研摩不倦。嗣後,由許密甫及蔡國蘅,再自蠟盤錄音製成錄音帶(按:許密甫亦學餘,系孟門弟子黃金懋之舅父,與孟介於師友之間。蔡國蘅亦為孟氏弟子),逐漸輾轉流傳。系目前在臺人士,保有此份錄音帶副本者甚夥,以限於錄製聲帶時之蠟盤錄音先天條件,致沙音不少;甚至偶有唱腔缺少半個“眼”,唸白丟失一個“字”的情況。此次經波麗技術調整後,沙音已相當減少,唱唸亦較前清晰,比一般流傳者,當不可同日而語。若以目前裝置所錄聲帶標準來衡量,自然難謂理想。
孟小冬遺音整理經緯(2)
筆者於聆賞之餘,有一看法:國劇老生界,大老闆(程長庚)距今遙遠,不必論列。譚鑫培吸收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三派之長,融會貫通,又自出機杼,創造改良,蔚為“戲劇大王”,迄今數十年,老生全是譚派天下。然迄今流傳者,只有用鑽石唱針之七十八轉唱片三數張,在臺灣恐亦絕跡。餘叔巖學譚可謂傳人,又自用水磨功夫,發揚光大,成為餘派,然迄今流傳者,亦只有用鋼針之七十八轉唱片十八張半。(餘尚有以“小小余三勝”藝名灌製之唱片三張半,斯時藝不成熟,不足為論。)後學者可自這些唱片裡,得窺譚腔之一斑,亦只零段而已。孟小冬得餘叔巖親授數載,已得其劇藝十之七八。(唱唸做表已全然酷似,只武技稍遜,此因缺少幼工,又系女流之天賦關係,不能勉強。)這一《搜孤救孤》全出錄音,可以說是譚、餘一脈相傳,老生演唱方式的唯一範本,魯殿靈光,彌足珍貴。雖然自錄音帶中,不能親見其做表身段,但唱腔之韻味、氣口,唸白的疾徐、咬字,仍足供學老生者,研習有據,用之不盡的。
第二卷的第一面,是下列三齣戲的零段兒:(一)《擊鼓罵曹》“平生志氣……”四句〔原板〕。(二)《御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