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1 / 2)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逆著相生次序的傳變,即子藏先病,然後按母子相生關係反過來傳給母藏。例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心為子。逆相生的傳變有兩類:一類“子病犯母”,即子實引起的母實病症;一類是“子盜母氣”,即子虛引起的母虛病症。

2、相剋關係的傳變。

五藏相剋的次序為: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在五行中,相剋中間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相乘”,二是“相侮”,五藏疾病按相剋來推算的話,也有這兩種情況,即順著或逆著相剋關係在傳變。

相乘就是相剋太過引起的疾病,它順著相剋次序傳變。以肝和脾的關係為例,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有兩種情況可以導致肝脾相乘,一是肝氣太旺,比正常的脾氣高出許多,於是就出現了相剋“太過”現象;一是肝氣並不旺(與正常相比),但由於脾太虛,肝氣趁機大損脾臟。

相侮就是所謂的反克,指疾病逆著相剋次序傳變。以肺和肝為例,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但如果肝氣太過,或者肺氣太虛,都會引起反克,即肺克肝,臨床上稱為“木侮金”,或“木火刑金”。

相乘或相侮,都是相剋的異常表現,《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介紹了相乘、相侮形成的原因。但五藏相生相剋僅僅是大原則,不能死搬硬套,中醫在這個大原則下,更講究辯證治療。

中醫不但用五行學來闡釋五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用五行解釋疾病並指導治療。

由於五臟病變可以相互傳變,故臨床上又可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關係來推斷病情的變化,如脾虛病人面上應該顯出黃色,一旦顯現出青色,或者脈象兼洪,提示此病可能轉向肝,木來乘土;心臟病人應該呈現赤色,一旦面色偏黑,那就可能病已經轉到了腎上,此為水來乘火之象。

因此中醫的治療並非機械地頭痛醫頭,而是考慮到整個五藏的變化,肝病患者要考慮到心脾肺,而不是一味地治肝。這種方法還可以防止疾病的傳變,故《難經·七十七難》曰:“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

中醫裡有許多治療方法,都是從陰陽五行中演化出來的: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中醫在治療虛症時,常用補其母的方法,例如,肺氣如果虛弱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直接治療肺,而應該先補脾,因為脾為肺之母,脾土可生肺金。在治療實症的時候,又常常使用瀉其子的方法,例如,在治療肝火旺盛時,常常清洩心火,因為心為肝之子,子病犯母,導致肝火過旺。

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肝陰,以制約肝陽上亢的方法,適用於腎陰不足,水不生木,以致肝陰不足,陰不制陽,引起肝陽上亢的症候。

益火補土法:按五行相生理論,用溫心陽以助脾陽的一種方法,或者溫腎陽以助脾陽的方法。

培土生金法:補脾氣以助肺氣的方法,適用於脾氣虛弱,不能資助肺臟,導致肺氣虛弱,或者因肺氣虛而引起的肺脾兩虛症。

金水相生法:滋養肺腎陰虛的一種方法,即滋養肺腎法。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者腎陰不足,不能上滋肺而導致的肺腎陰虛症。

抑木扶土法:緊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木旺乘土的病症。

培土製水法:是用溫運脾陽來治療水溼停聚的一種方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溼氾濫而致的水腫脹滿之症。此處的水不指腎,而指水溼邪氣。

佐金平木法:是以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的一種治療方法,有時又指透過抑制肝木以助肺氣的清肅,適用於肝火犯肺症。

瀉南補北法:南為火,北為水。實際上指瀉心火補腎水,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症。

此外,五行學說還有指導治療精神情志疾病的作用。

中醫認為,人類的情志生於五臟,五臟間有生克傳變的關係,五情志間也有生克傳變的關係,所以古代人在治療精神情志疾病時,常常借用情志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悲能勝怒,猶金能克木也。

恐為腎志,屬水;喜為心志,屬火。恐能勝喜,猶水能克火也。

怒為肝志,屬木;思為脾志,屬土。怒能勝思,猶木能克土也。

喜為心志,屬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