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控制。
蕭若率眾人返回大營。下午就傳來訊息,北條晴政當先宣佈北條家投靠天朝,為表示誠意與決心,他親率家族兵馬偷襲了離得最近的一家大名,一舉將其部全殲,該大名的人頭送到天朝軍營。
隨後,蕭若救出的其餘九位大名也相繼響應,宣佈脫離幕府,歸順天朝。
這一突如其來的巨大變故,在京都附近的各扶桑大名中引起強烈地震。扶桑數十家大名突然意識到,戰爭的天平已向天朝那方傾斜,平衡徹底打破。
京都城內的幕府將軍得到訊息,氣得當場口吐鮮血,京都每一個守軍都嗅到了死亡的氣息。
以伊達家為首的幾家早就與天朝軍接好了線的大名,也公然宣稱與幕府劃清界線,準備投靠天朝。而其餘的大名則惶惶不可終日。
當天晚上,扶桑諸藩之間發生了幾場小規模火併。原因是諸藩相互猜忌,相互防範,嚴重不信任導致的意外衝突。一夜數驚,人心惶惶。
扶桑眾大名的團結徹底破裂,各家有各家的小算盤,誰都拿不準哪家是盟友,哪家是敵人。各自為政,成了一盤散沙。
到第二日,後方九州已基本上宣告平定,秦義率一支軍隊來增援,九州由另一員大將南昱率兩三萬兵鎮守。
至此,從界港到京都一帶天朝兵力達到八九萬之多,加上北條家和歸順的十幾家大名的六七萬人馬,兵力已十分充足,發動總攻的時機業已成熟。
擺在天朝軍面前有兩條路,一是集中兵力猛攻京都,京都一下,附近人心渙散的大名們一定會投降;另一種策略是先打擊搖擺不定的各家大名,逼他們作出最後的抉擇,待降服了附近所有大名之後,再進攻京都。
御帳中,主要將領就這兩種策略各抒己見,討論得十分熱烈。最後,蕭若考慮到扶桑京都不比別的地方,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