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充實南方,伴隨著移民的進入定居而逐步設立地方政權;確立實際上的統治而不是在一大片區域建設一個城池然後就可以把好大一塊土地划進該城市範圍內,變成一個縣一個郡。就可以統治了,那是不科學的,基層的政權,要設立到村莊裡面,要把縣底下的鄉、裡二級管理的妥妥當當才可以。
而在這些地區建設基層政權的同時,就可以同步建設基層教育體系,裡就算了,人數少,戶口不多,就那麼多孩子。遲早要落得沒有人可以教育的地步。大唐的師資資源還沒有強悍到那種程度,所以就以鄉級行政地區為最初級的教育普及行政地區,設立蒙學,專門教育孩子讀書識字。為小學教育打下基礎。
教育一旦確立了。那麼就比軍事政治更有效。更能夠達到建設好基層政權的目標,以有書讀有人教為幌子,也可以招募到更多願意移民到江南的百姓。畢竟故土難離,要讓一戶人家捨棄祖上的居住地而遷移到被視為蠻荒之地的江南,還真的不是很容易,但是以讀書識字為誘餌,那就不一樣了。
有書讀,可以識字,那還擔心將來回不來嗎?
所以蘇寧就建議李二陛下把幾件事情聯絡在一起進行,這樣的話,可以正好趕上,比如政法大學的招生和教學要即刻開始,立刻準備考試,準備招生,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把政法大學確立起來,培養官員人才,並且開第一次科舉考試,面向全民招募實用性比較強大的官員,準備送往山東和燕地擔任各項官職,把山東復興計劃放在第一位,同時把江南崛起計劃和政法大學崛起計劃聯合在一起。
江南崛起計劃可以在四年之後開啟,第一期政法大學畢業生已經畢業,一千名精悍能幹的年輕官員趕赴江南參與到江南基層政權的建設當中,和江南崛起計劃一起開展,那樣的話,國家將不用擔心沒有足夠的基層官員可以用來開發江南。
同時經過慎重考慮,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等一眾大臣聯名上書,請求將科舉考試由三年一次改為一年一次,並且是從四年之後開始,在政法大學開學之後一直到第一期學子畢業的四年間,科舉考試還可以處於試行階段,小小的來個幾次,為四年後大量政法大學學子畢業入仕做準備,這樣的話,正好可以趕上四年之後每年一次的畢業生入仕,也可以不用那麼手忙腳亂。
正如軍事大學一樣,第一期學子還有一年就可以畢業正式參加軍隊,準備對外作戰,從此以後每一年都可以有大量優秀的軍官進入軍隊中,軍中人才濟濟,綿延不絕,任何一位大將的用兵之術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如今很多將軍都在軍校裡面找到了自己的繼承人,還有不少將軍毫不猶豫的把經驗分享給所有學子,期待他們的創新和發展,大唐軍隊之強盛指日可待。
和軍事大學一樣的道理,政法大學也會在四年之後進入一年一千名預備官員畢業的迴圈期,按照大唐如今的人口基數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的人數似乎還會有些少,但是在最開始的試驗階段這樣的人數是最好不過的,而新的科舉考試方案也非常優秀,讓他們感到耳目一新,把官職公佈,讓所有人按照自己的長處去考取職位,唯才是舉,這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問題要關注,必須要有配套措施才能保證事情到來的時候不會手忙腳亂,山東和燕地不同於江南,基層政權的建設一直都在進行,而江南是一片荒蕪,所以山東和燕地有四年的時間差不多就夠了,這就不像江南,四年的準備時間還不知道夠不夠,大唐甚至需要更多的軍隊去剿匪,去維護秩序,這樣才能保證江南的建設成功。
所以他們同時還提出,既然要建設江南,那麼就要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三方面同時進行,江南地區各道的軍府數量就要提升,伴隨著人口的增加,這是必然的,只重關中而不重各地,這是錯誤的。
另一個時空裡開發江南移民江南的最早策略提出者是魏徵,但是一經提出就被群起而攻之,群臣激烈反對,李二陛下無奈,只好放棄,魏徵也沒有多做堅持。
而在這個時空,多了蘇寧這個變數,還有大量糧食增產的實際證據提出,江南開發計劃的代表性奏章《江南疏》也被其他人提出來。但是魏徵一直都是開發江南計劃最堅定的支持者,甚至曾經自請為荊州刺史或揚州刺史,雖然李二陛下沒有答應,但是李二陛下還是把相當一部分的權力下放給了魏徵,讓他去做。
所以接到這份《科舉革新疏》的時候,李二陛下非常高興,立刻批示此奏章,下達到中書省,魏徵接過奏章一看,非常滿意。正和自己的心意。於是大筆一揮表示同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