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最不可測的東西,哪怕就是前腳你確定了,後腳或許也會發生有變化,很多時候都不過在人的一念之間。
要說八阿哥胤禩生來就像要奪嫡,那絕對是假話,八阿哥胤禩最初也只是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感到不甘而已。
再說句現實一點話,衛貴人的身份的確在後宮裡上不得檯面,但問題是皇宮裡上不得檯面的嬪妃多著了,可就衛貴人一個人生了一個皇子後還過著那樣的日子,這如何讓從小就遭受到別人冷淡的八阿哥胤禩心甘情願的接受這一切了,尤其是一旁還有一個四阿哥胤禛做鮮活的對比,八阿哥胤禩內心的那抹不甘就更強烈了。
他這樣的心情或許只有和太子胤礽爭奪皇上關注度的大阿哥胤褆能夠理解,要是大阿哥胤褆一開始就想要爭奪皇位這也絕對是假的,最初大阿哥胤褆只是想讓皇上的眼神多放在自己身上而已,而不是每次只要太子胤礽在場,他就是一個透明。後來長大後,他身後有了納蘭明珠,有了伊爾根覺羅氏,有了很多人的支援,變不得不爭了。
可以說,要是後宮裡對所有的包衣宮女都不見待,沒有德妃烏雅氏沒有端嬪董氏,或許八阿哥胤禩並不會有這樣強烈的想法,正是因為不患寡而患不均,才讓八阿哥胤禩有如此不甘的執念。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講,白側福晉的打算的確沒有錯,可八阿哥胤禩幾十年的執念也不是那麼好消滅了,只能說在這一條道路上白側福晉還任重道遠。
好在八阿哥胤禩本身並不是當皇帝的料,一個唯唯諾諾的左右顧全的皇子,除非皇上的其他兒子死絕了,或者是老孃外家特別給力間接的算是造反那種,不然這樣的一個毫無徵兆完全在和稀泥的皇子,稍微有點遠見的皇上都不會選擇他來做儲君。
這不是黑八阿哥胤禩,八阿哥胤禩是有很多優點,比如親近人,很會拉攏人,也很會製造輿論。要是八阿哥胤禩生活在後世,這穩妥妥的是一個外交的天才。可若是以儲君的眼光看他,八阿哥胤禩那是完全不合格,因為他做事無論對於哪一方面人馬第一步都是和稀泥,第二步就是和解,最後到了實在是沒有辦法的時候他才會下狠手,不過下狠手的次數太少了。
曾經有後世人分析過,為什麼商鞅的變法成功了,而王安石的變法沒有成功。
他們兩唯一的差別不在意變法的內容和時代以及君王等等原因,唯一的區別在於商鞅變法殺人了,而王安石變法沒有殺人。
就是因為王安石變法沒有殺人,因此哪怕他變法的內容是好的先進的對朝廷也是有好處的,但卻失敗了。因為他沒有立威,導致命令根本就不下府,廣大的老百姓根本就沒有享受到這個變法的好處,再加上一群利益被侵犯的還活蹦亂跳的貴族在一旁煽風點火,王安石變化的失敗那是必然的。
八阿哥胤禩只學到了皇上表面上的仁,卻沒有學到皇上內心的狠。
當今坐在龍椅上的這位皇上雖然後期稍微昏庸了一點,但他腦子還是清醒的,他從小繼承皇位就處於各方勢力的扯皮中,內有四大輔臣,外有異姓王三藩。皇上對這種事情是最有話語權的,而從他滅鰲拜除三藩的動作來看,就能知道他對於這種朝廷上的扯皮是什麼態度,所以八阿哥胤禩的行為別說一旁有踏實肯幹不怕得罪人的四阿哥胤禛做對比,就是沒有八阿哥胤禩的行為也不得皇上喜歡。
而歷史上很多太子被廢,很多的原因就是因為“不類己”。
什麼意思?
就是說著太子各方面都不像皇上,皇上覺得這個太子不是自己的種,所以廢掉換成一個類己的來繼承自己的基業。
所以說當八阿哥胤禩還在皇宮裡就表現出這樣和藹和稀泥的本事的時候,他就一定註定會失敗。皇上需要的是一個能夠鎮壓群臣的皇帝,而不是一個能夠隨意被群臣左右的皇帝。
明朝的歷史教訓皇上可是知道的,明朝的那些文官膽子大到這個皇帝不滿意了,想辦法弄死他換一個大家滿意的來當,甚至於說大清之所以能夠入關,也多虧了這些人。天啟帝朱由校是怎麼死的,別人不知道皇上可是知道的。正是因為天啟帝打壓某個文人圈子,因此這些文人就聯合了晉商收買了太醫弄死了天啟帝推了崇禎皇帝上位。
崇禎皇帝這人有點小天真,他沒有漢武帝的魄力,在面對沒有軍費甚至於各處封疆大臣心思各有都想裂土封王的時候,崇禎皇帝只能跳腳,他沒有魏忠賢這樣幹黑事能為他弄來銀子的人,也沒有漢武帝的魄力直接翻桌子大家都不玩了全部滅族抄家。
所以為什麼後世有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