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這樣,諸多宋人及明清諸人,都將矛頭直指王安石,堅持認為王安石是罪魁禍首,紛紛跳出來辱罵他,如“我宋元氣皆為熙寧變法所壞,是有靖康之難”,“安石豈非萬世之罪人哉”,“使宋室斫喪;而其身列為千古罪人”之類。似乎,王安石萬死不足以蔽其辜。
有一位少年朋友,是王安石的“骨灰級粉絲”,一直為王先生受到的指責、誹謗而憤慨不平,曾問我:“你欣賞王安石嗎?”
我說:“非常欣賞,‘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酷畢!”
小朋友開心極了,又滿懷欣喜地說:“那麼,你一定支援王安石變法咯!”
“這個,這個嘛……”我竟有點囁囁唯唯,不知如何回答。
我推開窗戶,看見黃浦江兩岸,正在如火如荼地搞開發。我想:社會需要發展,舊城改造是必須的,拆遷也是應該的;然而,即使規劃是極為先進、完美的,強制拆遷就是合理的嗎?……
這樣細想,實在頭疼得很。我索性甩甩頭,以這樣的方式,徹底結束了這個苦惱的問題:
“今天,我在書房裡悠閒地喝著茶,自然是敬仰王先生的人品,當然也是堅決支援‘王安石變法’的。反正,我又不是11世紀的宋朝小民……”
小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外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等。
蘇軾:明月幾時有(1)
元豐二年(1079年)7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等文中的殘語斷句,以“謗訕新政”之罪,逮捕了蘇軾。御史臺自漢代以來即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