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夜話揚州(1 / 3)

小說:大明話事人 作者:隨輕風去

雖然從蘇州到揚州距離不是特別遠,交通也很方便,六七天可到。但調集五百人去揚州這項活動,花費仍然不小。

據林大官人估計,行動成本至少在千兩白銀左右,這筆錢都要社團來承擔。

如果當初林大官人肯拿出這筆錢,早把蘇州花魁白美人買下來了。

但事件性質和長遠收益不一樣,林大官人身為社團首領,寧願花一千兩銀子抽調五百人去揚州,也不會在花魁身上砸一千兩。

因為長距離拉練和去外地客場作戰,對社團成員而言,是一種很難得的、全方位的鍛鍊機會,可以非常顯著的提高社團成員的組織力,從長遠來說具有很大收益。

所以一千兩經費可以用來鍛鍊社團成員,卻不值得浪費在女人身上,這是一個成功社團首領的基本素質。

夜晚時候,五百人團的正副頭領高長江和於恭敬坐在征途的岸邊,喝著小酒,暢聊未來。

幾杯酒下肚後,高長江若有所思的說:“你覺得,坐館有沒有在揚州開分堂的心思?”

於恭敬從沒往這方面想過,吃驚的問道:“不會吧?我們又不是官府,在外鄉怎麼建分堂?”

畢竟這時代總體上還是鄉土社會,大部分地方的基層權力是和鄉土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小“位面”。

社團這種組織不同於商幫,它需要攫取基層鄉土的權力,所以稍微動腦子想想就能明白,社團很難在外鄉紮根。

高長江卻說:“出發前我研究過揚州的風土人情,揚州這個地方與別處不太一樣。

國朝初年,揚州殘破,戶籍無幾,人口凋零,完全沒有前朝和今日的繁華。

其後太祖高皇帝大批遷移蘇州人充實江北,所以揚州府境內州縣很多人祖籍都是蘇州。

其後鹽業實行開中法,輸糧於邊鎮才能換取鹽引,又有大批大批的山西、陝西人為了就近支鹽來到揚州。

再往後來,徽商興起,又有非常多的徽州人為了經商,移居揚州這個交通要衝。

如今這揚州城人口來源多樣,遷移頻繁,而且鹽業、商業極為發達,與鄉土聯絡緊密的農業卻又差點意思。

所以在如今的揚州城,風土人情與其他地方真不一樣,鄉土意識比別處弱很多。

更直觀的說,揚州城裡就沒有那麼明顯的本地人與外地人區分。甚至可以說,城裡百姓往上翻幾代,全都是外地人。

這麼想過後,你是不是也覺得,想在揚州城建立分堂,並不是不可能?”

於恭敬大吃一驚,下意識的反問道:“坐館大動干戈出動五百人奔波四百里,難道真有這個心思?”

高長江答話說:“不好說,就算這次只是試探,但坐館從此手裡有了幾百個瞭解揚州城的人,那以後發生什麼都有可能。”

於恭敬只能說:“如果真是這樣,坐館的格局真大,竟然想向外地擴張開分堂。”

高長江嘆道:“坐館格局到底有多大,只怕你我都想象不到。”

揚州城是江南地區的北方門戶,是大運河的咽喉,是地理獨一無二的交通要衝,還是財富聚集的商業大都會。

林坐館如果真想在這裡插旗,無異於鎖住了江左咽喉和經濟命脈,所圖似乎不小。

高長江是說書人出身,熟知歷史段子。

若放在隋唐演義設定下,感覺林坐館起碼也得是個十八路反王級別的角色。

不是反王,誰會琢磨著訓練五百人奔襲數百里作戰的能力?

說實話,如果真有五百名能奔襲數百里還不潰散的核心親兵,再裹挾一批盲流,遇到亂世割據江南問題不大了。

在同一個夜晚,林大官人與新結識的本地朋友陸君弼、朱訥夏坐著畫舫,徜徉在揚州的城河上。

雖然這時候城河還不叫小秦淮河,但初步的風景線已經形成了。

這條風景線最大的特點就是橋多,在水面上走一段就能看到一座不同樣式的橋,倒也切合了“二十四橋”的名號。

從功能上說,不修這麼多橋也不行,“小秦淮河”直接從中間貫穿全城,為了保證東西交通順暢必須要修建大量橋樑。

但林大官人的興趣沒有在橋上風景,也沒有在兩邊萬家燈火,更不在身邊歌姬上。

而是不停的與陸君弼說話,打聽著種種掌故,比如問道:“伱們揚州城街頭的話事人都是什麼人?”

陸君弼迷惑的反問說:“話事人何解?”

林大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