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梁啟超一定要學習孔子‘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與同學們一起進行攻錯。”黃記得,梁先生廣額深目,精力充沛,語音清晰,態度誠懇。
黃伯易回憶:“在當時‘自由講學’的講壇上,如胡適、張君勱、江亢虎、張東蓀等,都大談政治,大談主義,而像梁(啟超)先生那樣在政治上幾度活躍的人物,卻對當時的政治絕口不談。”
東南大學當時著名學者雲集,有杜威、胡適、張君勱、江亢虎、張東蓀等,學生們便就這些學者的論斷去向梁啟超和楊杏佛請教,楊有問必答,梁則三緘其口,學生們就此引發了爭論,有人認為應採楊的態度,有人則欣賞梁。梁啟超知道後,對學生們說:“講學的自由和批評的自由原本是雙生的。我並非反對自由批評,卻反對批評的不自由。我的態度同杏佛並無兩樣。例如我主張真理是可知的,在我的班上已經說過了。是否正確?我們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我也說過同大家一起進行攻錯。”
梁啟超在南京曾作過題為《為學的興趣》的演講,演講時,聽眾擠滿了會場。他在講詞的結構上,直接採用了古文《七啟》、《七發》的謀篇佈局——從批判一切生活煩瑣,最後表達出自己的高超趣向。例如,梁說:“有人說吃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