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2)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歷史的春秋

“春秋時期”是指從周平王元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7年的歷史。孔子根據魯國史編訂的《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歷史。

春秋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又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平王東遷以後,王室逐漸衰落,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區日益縮小,中原的各諸侯國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職和納貢。一些實力強盛的諸侯開始爭奪天下的霸權,出現了號令天下的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春秋早期,青銅主要被用來製造武器、禮器和生活用品,農具以木器和石器為主,較少使用青銅農具。春秋晚期,鐵製農具開始取代木、石農具,牛耕技術被廣泛地應用,許多荒地得到開墾。這時候土地私有制逐漸取代了井田制,各諸侯國開始實行新的田稅制度,即根據土地的面積徵收一定的實物稅,以取代井田制下的徭役租。

春秋時期,舊的禮樂制度已經很難維持下去了。在許多諸侯國,卿大夫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掌握了國家的政權,不再聽從諸侯的號令,以下犯上、弒君篡位的事情時有發生。諸侯國之間長期的戰爭加重了百姓的苦難,而各國的統治者也更加貪得無厭。許多民眾不堪忍受壓迫,只能鋌而走險,春秋後期在各個諸侯國都曾爆發民眾的反抗。

春秋以前的禮樂制度保護的是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法律不成文也不公開,採取臨時議罪的形式,具有神秘性和隨意性。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以土地私有制為核心的變法運動。變法運動的開展和成文法的出現,反映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限制和削弱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落和激烈的王位爭鬥,造成了王室典籍的擴散,楚國、宋國和魯國開始成為三大文化教育中心。同時由於私學的興起,打破了以前“學在王官”的局面,使廣大的平民也能夠“下學而上達”,從而造就了一個獨特而活躍計程車階層。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老子》和《論語》的出現,實際上開啟了 “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文化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書末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