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裡頑強的紮下根來,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風俗得以完整的保留。在他們的文化與風俗中,音樂無疑是舉足輕重的一環。古代凱爾特的國王和邦主們在結束一天的辛勞之後,晚上回到自家的大廳裡的時候,他們總是會招來詩人和樂師來為他們演奏音樂和吟唱歌曲,如同今天我們每天回家倒在沙發上看電視一樣。於是,詩人們彈起豎琴,唱起往昔的故事。其中有天神,有魔鬼,有夢想,有追求,有英雄好漢,更有傳說和奇蹟,當然還有人類歷史長河中永恆的浪花——戰爭與愛情。此時的吟遊詩人的社會功能可不只是體現在提供娛樂這方面而已,他們博學多識,對附近流傳的逸聞無所不曉,他們所講的故事概括了這個地區的歷史,其中很多故事直到現在都為我們津津樂道。事實上,在沒有專職史官,或者專職史官記錄的古代凱爾特王國,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是在吟遊詩人的口中流傳至今,而沒有被人們遺忘。因此,吟遊詩人在凱爾特社會中擁有著十分獨特的地位。就算是行走沙場,舉止粗魯的武士對待他們也是畢恭畢敬。吟遊詩人在那裡影響著輿論,可以說是無冕之王。在愛爾蘭有一個分佈全境的姓氏“沃德”(MacanBhaird),它意思就是“詩人”或“吟遊詩人”,由此可見在凱爾特社會中詩人分佈之廣。如今,凱爾特的音樂文化依然在世界舞臺上顯得獨特而豔麗,以神秘園(SecretGarden)和恩雅(Enya)為代表的NEWAGE音樂中,或多或少地融合了一些凱爾特音樂的因素,其中也許有當初支撐並傳承著凱爾特音樂文化的吟遊詩人的一份功勞。另外,此時的凱爾特吟遊詩人,已經和我們在遊戲和奇幻小說裡看到的沒什麼不同了。
另一個吟遊詩人文化非常繁盛的民族,是長期與愛爾蘭的凱爾特人為敵的北歐海盜——維京人(Vikings)。維京人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日德蘭半島上,歐洲大陸人稱之為“Nordland”或“Northland”,即“北地”之處,也就是今天的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一帶。因此,當時的歐洲人也將他們稱為“Northman”或“Nordland”,即北方人,北地人之意。而“維京”則是他們的自稱,在北歐的語言,即古代北歐文字(Rune)中,這個詞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就是掠奪。維京人也是最後一些被羅馬帝國歸入“日爾曼人”(German)的蠻族部落,他們曾經使整個歐洲處於恐怖之中。從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故鄉出發,他們乘坐船頭雕刻有高昂的龍頭的威武的龍頭戰艦,穿越北海和波羅的海對其它文明發動突襲,縱是同為“蠻族”的法蘭克人(Frank)和哥特人(Goth),也受過維京人的無差別侵略,至於富饒的羅馬帝國高盧行省和不列顛行省,就更不在話下。公元793年,維京人劫掠了英國東海岸的林第斯法恩修道院,預示著維京時代的來臨,預告一段將持續近三百年的慘痛歷史的開始。起初,維京人一般在被襲擊地區的正規武裝力量抵達之前,迅速完成掠奪等一系列行動就撤退。但是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他們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一度在某些時期,維京人佔領了歐洲許多重要地區,並在被佔領區定居下來。作為基督教徒眼中的異教徒,維京人會毫不猶豫地殺死教堂裡的神職人員,並搶劫教堂中的貴重財物。出於對他們冷酷無情和兇猛殘暴的恐懼,當時的大陸人把維京人比作地獄裡來的魔鬼。然而維京人遠航的足跡遍及了整個歐洲大陸,南臨紅海,西到北美大陸,東至阿拉伯半島上閃爍的明珠——巴格達。然而,他們帶給這些地方的,不是貿易,不是文化,不是宗教,而是就是以海盜的身份肆無忌憚地搶劫與掠奪。從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維京人四處征戰,侵略鄰國。隨著人口的增加,統治的分野,與部落的了聯合。國家概念逐漸出現在維京人之中,逐漸有了瑞典維京人,挪威維京人和丹麥維京人。每個國家各自選擇一個戰場:瑞典人朝東打;丹麥人向西航行;挪威人經常在海上打劫,侵佔未開發的地方或人口稀少的地區。維京人縱橫四海數百年:他們發現格陵蘭,駕著長船直達美洲,移民冰島,他們掠奪愛爾蘭,遠征俄國,陷法國於血海。(七☆星☆閣☆純手打☆☆為您奉獻)八世紀的歐洲,四處都響起這樣的祈禱:“上帝啊,保佑我們逃過北方人的暴行吧!別叫我們遇上他們的暴行。”
不過,他們同時也是出色的手藝人、勇敢的海員、無畏的探險家和精明的商人。特別是維京人的部落酋長,這些選舉或挑戰產生的首領,大多是些知識和智慧過人的傢伙。他們熱衷於激動人心的傳奇與漂亮的幽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