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黨等為代表,堅持馬其頓是所有生活在其境內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國家,各民族應該一律平等,而不是“馬其頓民族和阿爾巴尼亞族、土耳其族等少數民族組成的國家”。因此,國家各級領導機構都需要按比例有各族代表參加。1990年11月14日〔南〕《戰鬥報》第6版,貝爾格萊德。否則,民族之間的關係將尖銳化並將導致衝突,而由此造成的責任將不在阿族方面。
顯然,上述三種意見很難互為補充,相互妥協。最佳方案恐怕是建立廣泛的民族聯合政府,組成有各民族政黨及其代表參加的議會,拋開關於阿族問題的爭論,化解民族矛盾,以實現民族和解和保持國家穩定。
要做到這一點,馬其頓阿族就要放棄成立“伊利裡達自治國家”和使馬其頓成為聯邦國家的思想;阿族中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要停止分離主義活動,不再在阿族聚居地製造驅趕和排擠馬其頓族居民的事件。鑑於馬其頓的穩定還受到科索沃危機的直接影響,故馬其頓阿族政黨應中止同科索沃民族主義政黨的聯絡,制止兩地阿族居民的串聯和所謂“相互聲援”活動。另外,馬其頓政府也不應該在科索沃問題上支援北約的政策,引狼入室。
同時,合理解決馬其頓境內的阿族問題還需要阿爾巴尼亞做出真誠的努力。1999年以來,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兩國領導人舉行了多次會晤,表達了加強和改善雙邊關係的願望,不干涉內部事務和按照歐洲標準來解決有關*和少數*。
馬其頓共和國(5)
從以上可以看出,馬其頓內部有複雜的少數*,外部有支援境內少數民族的鄰國。按照巴爾幹地區的慣例,馬其頓很容易成為衝突的多發地區。
其中,尤其是“阿族綜合症”嚴重困擾了馬其頓共和國的發展。阿族問題始終是馬其頓歷屆政府最棘手的問題,從最近十多年來阿族各政黨的參政情況看,單純依靠它們自己的力量無法在選舉中擊敗馬其頓族的政黨,更不可能單獨組織政府。但是,西方一直偏袒阿族,要求馬其頓每屆政府都有阿族政黨參加,分享選舉成果,只有讓阿族政黨入閣,西方才承認馬其頓任何一屆新政府的合法性。這樣,在美國和歐盟的施壓下,阿族政黨輪換參加歷屆政府,並一步一步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使執政的馬族政黨進退兩難。
1994年提前舉行議會選舉,以馬其頓社會*聯盟為首的“馬其頓聯盟”獲勝,作為議會多數黨組成聯合政府。阿族各政黨在議會中擁有19席,在政府的19個部長中佔有5個部長職位。這時,阿族政黨及其議員強烈要求實現阿族“地方自治”、“按民族原則瓜分國家主權以成立聯邦國家”、創辦阿族大學,等等。
在1998年10月的議會大選中,以馬其頓民族統一*黨為代表的右翼“*選擇”競選聯盟獲得63席,阿族各政黨獲得24席。阿族*黨入閣,獲得5個部長職位。在同年11月新組織的右翼政府中,未參加上屆政府的阿族*黨在美國的授意下參加了政府。在談判入閣時,該黨提出了三個條件:(1)承認阿族在泰託沃創辦的用阿語進行教學的大學,並承認其學歷證書;(2)讓一切長期逗留在馬其頓的無國籍的阿族人獲得馬其頓國籍(估計有十多萬人,主要是從科索沃和波黑來的阿族難民);(3)在憲法中承認馬其頓的阿爾巴尼亞族是一個主體民族。
此時,馬其頓阿族還建立了自己的武裝,不斷進行武裝挑釁,製造事端。2002年在阿族的強大壓力下,馬其頓政府同意修改憲法,承認阿爾巴尼亞語與馬其頓語同屬官方用語。
奧赫裡德和平框架協議
馬其頓西部同毗鄰的阿爾巴尼亞有191公里的邊界,其西北部同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有160公里的邊界,邊界附近地區都是阿族聚居區。馬其頓同塞爾維亞2001年2月簽訂了邊界協議,但正在鬧“獨立”的科索沃不予承認,稱塞爾維亞無權決定它與馬其頓的邊界。
於是,2001年3月,科索沃阿族的武裝力量會同馬其頓境內的阿族非法武裝建立了“民族解放軍”,在邊境小村塔努舍夫齊挑起事端。很快,騷亂擴大到擁有四五萬阿族人口的泰託沃市,阿族武裝與馬其頓政府軍在這裡形成對峙。馬其頓政府一方面要求駐科索沃的北約部隊採取有效行動制止阿族武裝分子的滲透;另一方面對境內的阿族叛亂分子提出最後通牒,勒令其投降或撤出。由於阿族武裝沒有做出正面答覆,馬其頓政府軍出動坦克、裝甲車和直升機展開了猛烈進攻,奪取了關鍵性陣地。武裝衝突進一步擴大,出現人員傷亡,馬其頓陷入內戰的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