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聯邦的*是多層次的,這使其解決這一問題變得複雜化。南斯拉夫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它同周邊鄰國義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阿爾巴尼亞7國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糾葛。在聯邦內部,不僅各共和國之間有不同民族共居,而且各共和國內、甚至自治省內同樣存在不同民族混居,民族之間的積怨甚多、矛盾較深。
巴爾幹國家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和發展
巴爾幹半島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在相對較小的面積上(約50多萬平方公里)居住著眾多民族的居民(5000多萬)。生活在這裡的有希臘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黑山人、羅馬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吉卜賽人等,有的是世世代代的土著居民,有的是先後從半島外遷來的移民。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他們長期共處、交融和同化,逐漸形成了今日多民族雜居的局面。
巴爾幹國家多民族格局的出現和形成,大體與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瓦解是分不開的。在奧斯曼帝國稱雄巴爾幹半島的5個多世紀(14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它以火和劍強迫當地各族居民改信*教,並從小亞細亞向該地移民,使得巴爾幹半島的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發生了顯著變化。
1867~1918年奧匈帝國統治巴爾幹半島半個世紀,在半島上留下了大量的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進一步增加了該地區民族成分的複雜化。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伴隨著戰亂和邊界的變動,巴爾幹國家的多民族格局已經形成。例如,據1921年的人口普查,當時南斯拉夫王國的人口約1200萬,其中境內的少數民族約有200萬人,他們是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