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軍隊攻佔科索沃後,胸懷敬意計程車兵們生怕驚動長眠於地下的英烈們,用手提著靴子,赤腳走過當年的戰場。
戰爭開始後,巴爾幹同盟軍情緒激昂,乘勝前進,達到了預定的目標。而奧斯曼帝國軍隊不得人心,丟城棄地,節節敗退。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奧斯曼帝國軍隊全線崩潰,它不得不請求列強調停。歐洲大國擔心巴爾幹同盟國軍隊奪取君士坦丁堡,失去自己在兩海峽的戰略地位,遂出面斡旋。
奧斯曼帝國同巴爾幹同盟國的和平談判經歷5個多月,反反覆覆,時戰時停,最後於1913年5月30日在倫敦簽訂了和約。奧斯曼帝國承認,將米迪亞—埃諾斯一線以西的全部歐洲領土和愛琴海上的島嶼歸還巴爾幹同盟國,克里特島交給希臘,阿爾巴尼亞在1912年11月宣告獨立。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遂告結束。
這場戰爭順應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使整個巴爾幹地區結束了奧斯曼帝國長達5個世紀的殘暴統治。列寧在評價這一事件時指出:“巴爾幹戰爭是亞洲和東歐中世紀制度崩潰的一系列世界性事件中的一個環節”,從此,“問題的重心已經完全從戰場轉移到所謂強國的鉤心鬥角的舞臺上去了”。《列寧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39頁。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有它的進步性,但也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一些已經獲得獨立的國家和民族,不是要在打敗奧斯曼帝國後解放那些尚未獲得解放的地區和民族,而是要瓜分它們,同化這些地區的居民。
所以,儘管巴爾幹同盟國在軍事上贏得了勝利,但是它們並沒有擺脫往日受列強任意宰割的命運。一方面,歐洲大國對巴爾幹小國透過戰爭任意更改歐洲地圖的做法不滿。俄國不願看到保加利亞和希臘的版圖靠近土耳其本土,奧地利和義大利也不願看到塞爾維亞的領土擴大到了亞得里亞海。於是,大國很快承認阿爾巴尼亞的獨立,以建立一個緩衝地帶。另一方面,巴爾幹同盟國對新獲得的土地因分贓不均,開始反目。
塞爾維亞所佔的領土大多在阿爾巴尼亞境內。由於阿爾巴尼亞宣告獨立,倫敦會議又反對塞爾維亞獲得亞得里亞出海口,所以,塞爾維亞要求修改同保加利亞達成的密約,在馬其頓得到更多的“補償”。
希臘不滿足於已獲得的領土,更不願從北伊庇魯斯撤軍。它希望在馬其頓和色雷斯佔領更多的土地,堅決反對保加利亞對港口城市薩洛尼卡及其周鄰地區的領土要求。
黑山站在塞、希一邊,它同樣不願從阿爾巴尼亞北部撤軍,企圖取得新帕扎爾州,以便同塞爾維亞接壤。
保加利亞認為,馬其頓的大部分居民是保加利亞人,它應該佔有斯科普里和薩洛尼卡等地,甚至獨霸馬其頓。為此,它將軍隊開進了保、希兩國邊界的斯特魯馬河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南斯拉夫王國(3)
保加利亞決不向塞、希兩國做出“土地”和“居民”的讓步,態度強硬,並搶先採取了某些行動。於是,塞、希兩國很快走到一起,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同盟條約和秘密軍事協定,把矛頭指向保加利亞。
正在這時,保加利亞統治集團中《聖斯特法諾條約》的陰魂未散,國王斐迪南於1913年6月17日命令軍隊向駐守在馬其頓的塞、希兩國軍隊發起突然襲擊。巴爾幹戰火重新燃起,這就是同室操戈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史稱“同盟戰爭”。
緊接著,黑山和羅馬尼亞利用保加利亞的困難處境,趁機向保加利亞宣戰。奧斯曼帝國亦捲土重來,出兵東色雷斯。結果,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保加利亞腹背受敵,危在旦夕,首都索非亞告急。
保加利亞被迫求和,並於1913年8月10日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和約,重新劃定巴爾幹各國的新邊界。戰爭的結果,使保加利亞非但沒有用武力建立起“大保加利亞”,反而失去了它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得的大部分土地。
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全部屬地被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黑山收復和瓜分了。這5國所擴大的領土面積和增加的人口情況如下。參見克?曼切夫和瓦?比斯特里茨基《1931~1939年保加利亞和它的鄰國》 (К�Манчев;В�Бистрицки; България и нейните съседи 1931…1939),索非亞:科學與藝術出版社,1978,第18頁;克?曼切夫《巴爾幹各國人民史——從奧斯曼入侵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