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納賦稅;但在實踐中,他把絕大部分土地封給各軍事階層的代表人物、各封建主或行政機構。這樣,各征服地的所有耕地和非耕地都歸國家所有,只有一小部分土地被承認為屬於私人或教會的財產。
16世紀,奧斯曼帝國領地的大部分稱為“提馬爾”,又稱軍事采邑。這種土地所有制的特點是,各封建主要履行一定的軍事或行政義務,而且土地所有權不能繼承。
在提馬爾制度下,農民有權耕種自己的土地,但需繳納一定的租稅給封建主。他們甚至有權將土地傳給後代,但擁有的僅僅是使用權,不擁有所有權。
在被征服地區,居民除繳納地租外,還需繳納各種苛捐雜稅。帝國的非穆斯林居民需繳納的最常見的一種稅是人頭稅(“吉札”),凡年滿14週歲的東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必須繳納人頭稅。當然,農民還必須將自己農產品和畜產品的十分之一交給封建主,這叫“什一稅”。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基督教“臣民”還必須定期把一定數量的健壯男孩送去服役,稱為“德夫舍梅”(土耳其語意為“徵集”),這是一種特殊的活人稅。大約每隔5年,帝廷要從基督教徒家庭(主要是巴爾幹地區)徵募一批8~18歲(後來又改為15~20歲)的男孩,經過篩選訓練,一般是平均40戶選送1名,編入近衛兵團(即“埃尼恰裡”)。這些青少年均未婚,身體強壯,能吃苦耐勞,以保障帝國軍隊的戰鬥力。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南部斯拉夫人走向聯合的歷史(7)
軍隊是保障奧斯曼帝國生存和對外征戰的強大支柱。軍隊的基本組成是各地封建主建立的武裝騎士(即“斯帕希”)和帝國組建的近衛兵團。據史料記載,“近衛兵團的成員是奴隸武士,是皈依*教的基督徒,直接隸屬於蘇丹。起初,近衛兵團士兵是戰俘或出錢買來的奴隸,日後逐漸形成一套從基督徒臣民的男孩中募集兵丁的制度。”〔美〕戴維森:《從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現代化歷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第48頁。近衛兵團人數從14世紀的幾千人發展到17世紀約7萬人。這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精銳部隊,為維護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儘管奧斯曼帝國強制推行封建軍事制度,但因各地區的歷史、地理、文化因素各異,其政策和制度的實施情況是不一樣的。在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山人居住的地區同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地也是有區別的,其原因在於: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山屬於帝國的邊疆和戰事頻發的地區,自然環境獨特,山高谷深,難以推廣提馬爾土地制度。這一地區的人民從一開始就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展開了頑強的抵抗。
塞爾維亞起義和獲得自治
17世紀前期,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達到鼎盛時期。1683年帝國軍隊進攻維也納失敗後,帝國開始走向衰落。這是由兩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在國外,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遭到失敗;在國內,軍事采邑制度開始解體。而從18世紀起,巴爾幹地區各國人民掀起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民族復興和民族解放運動。
為了反抗奧斯曼帝國的奴役,南部斯拉夫各地人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鬥爭。早期塞爾維亞等地的“哈伊杜克”運動就是其中最常見的鬥爭形式。這是一種自發的遊牧民和農民暴動,類似於我們熟悉的綠林好漢運動。他們主要襲擊奧斯曼帝國佔領者和搶劫過往商隊。奧斯曼帝國當局下令緝拿“哈伊杜克”首領,並*幫助“哈伊杜克”的人。“哈伊杜克”的成員主要是基督教徒,他們的隊伍成了後來武裝起義的骨幹力量,他們的鬥爭事蹟深受當地人民擁戴,廣為流傳。
從奧斯曼帝國佔領塞爾維亞時起,土耳其人同奧地利人的衝突也接踵而至。於是,塞爾維亞等南部斯拉夫地區就處於兩個帝國爭奪之中。一個是強大的奧斯曼封建軍事帝國,另一個是中歐的哈布斯堡奧地利帝國。後者在阻止土耳其人進攻和庇護基督教及其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兩個帝國之間的戰爭不斷,其掠奪和燒殺的戰場就在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等地。
連年的戰亂和兩個帝國的輪番佔領,使塞爾維亞的人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7世紀末,當奧斯曼帝國軍隊包圍維也納時(1683年),巴爾幹半島上的基督教居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奴役的鬥爭。奧斯曼帝國軍隊攻佔維也納的計劃落空,被迫撤出中歐。1690~1691年,隨著奧地利帝國軍隊退出科索沃,奧斯曼帝國軍隊對當地居民採取殘暴的報復措施,迫使3萬~4萬戶斯拉夫人在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