㈣尊崇“菩提聖樹”的方式與與尊崇佛教神明有差別
關於佛教信徒的修行方式(也可以說是對神明和“聖樹”的尊崇方式)有兩句話,叫做:“唸經拜佛,打坐參禪”。於“真”信徒而言,佛不僅是神明,還是導師。因為這些神明都在人間修行過,並且還流下了海量的經驗之談,如眾多的經書、佛法類典籍等等(其中不乏歷代佛教理論家的託名所作和大量增益進去的內容)。用中國民間傳統中的各種莊重的禮節參拜,唸誦熟記導師們的經驗之談,因而“唸經拜佛”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也是尊崇佛教神明的一個方式。而“打坐參禪”則與“四大聖樹”,特別是“菩提聖樹”緊密相關的又一種修行方式,也是尊崇“菩提聖樹”(也包括有其它“聖樹”的成份)的一種獨有方式。“打坐”是擺出一個造型,長時間靜坐,這種造型多模彷彿陀、菩薩品階的神明修行時的打坐方式,比較著名的靜坐造型有:結跏趺坐、半跏趺坐、跪坐、倚坐(菩薩品階神明專用造型,一般的修行者在眾多信徒面前使用此造型會受到指責)、箕坐、蹲踞坐等等。“參禪”則是指修行者要發“長遠心”“靜慮”,這種精神不光是“打坐”時才有,而是要在日常的“行、做、坐、臥”等行為當中都要發“長遠心”“靜慮”。只有這樣,能祛褪“六賊”干擾,以悟徹心中的“菩提”之相,或者說是宇宙間的萬法實相在心中的確切展現,也就是“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因為“菩提”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一種“覺悟相”、“智慧相”、“真理相”,但是“菩提”的各種“妙相”又離人很近,離紅塵很遠。所以面對覺悟、智慧、真理的妙相(“菩提聖樹”),不需要卑躬屈膝,不需要俯首低頭,只要認真的端坐,靜心(禪心)參悟,就是對覺悟、智慧、真理,也就是對“菩提”最大的尊崇(當然,跪拜“菩提聖樹”的人也是有的),也就能“證得佛果”(功果)。因而“打坐參禪”不僅是修行者“打坐”、“守靜”的一種行為。更是對“菩提”的尊崇。這種“打坐參禪”實質上就是一種“修心”的宗教理念,透過效法佛陀的做法而形成的一種修行方式,也是尊崇“菩提聖樹”(也包括有其它“聖樹”的成份)的一個方式。這種方式在《西遊記》中,作者也有相關的論述,還是在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中,作者就提到了這種“打坐參禪”的概念,“禪者靜也,法者度也。靜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滌慮,脫俗離塵是也”。而於修行者而言,“打坐參禪”也是一項長期而又艱苦的工作。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就坐了六年之久才“悟徹菩提”。因而一些愛熱鬧、好動、愛在人群中展示自己的人是坐不得禪的。
㈤“菩提聖樹”的尊崇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隱晦性”
在佛教中“菩提聖樹”被尊崇的地位高於“佛陀”品階神明之上的。但是,隨意進入一個佛門的寺院就會發現,最醒目、最大、處於最主導位置的建築當屬“大雄寶殿”,裡面供奉的就是佛教中的頂級神明“佛陀”。除了“大雄寶殿”,其它殿、閣、堂裡也供奉著許多各路神明。而地位至尊的“菩提聖樹”在這些地方几無蹤影。不過除了一些寺院不設定或不佈置“菩提聖樹”造像外。真要留心尋找的話,在有些還是有蹤跡可尋的。如一些寺院裡種植有“菩提聖樹”;還有一些寺院的殿、閣、堂之類的地方中的壁畫、浮雕、或畫棟上等等位置,有一些體裁多樣的“菩提聖樹”造像,如單獨的造像、樹下端坐有釋迦牟尼佛的造像、釋迦牟尼佛在樹下給羅漢講經的造像等等。“菩提聖樹”這個在佛教中地位崇高卻在寺院中顯現的現象,可以說其被尊崇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隱晦性”。這種情形實際上與“菩提聖樹”的神明概念密切相關。由於“菩提聖樹”的神明內涵高尚,所以曲高和寡,幾乎不與宗教“掮客”群體和“大眾”信徒群體產生關聯;由於“菩提聖樹”不具有任何“世俗”的理念和神通,所以也無法讓宗教“掮客”群體從*利,也無法勾起拜求神明,保佑其“六賊”的“大眾”信徒群體的願望和投資。這種“打坐參禪”,而“真”信徒群體和“模擬”信徒群體以“打坐參禪”這種帶有尊崇“菩提(聖樹)”意味的修行方式多在靜謐之處,宗教“掮客”群體和“大眾”信徒群體一般也不容易見到,見到了也很難理解這種修行方式中蘊有尊崇“菩提(聖樹)”的方式。
但是,在尊崇“菩提聖樹”的“小眾”範圍內(“真”信徒群體和“模擬”信徒群體,以及“大眾”信徒群體中極少數“根行清正”的善士、信士、居士等等),“菩提聖樹”被尊崇的形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