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除了北關,西關也是緊鄰北原的門戶要隘,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西面,有著神洲對外最重要的商路。
注1、2、3:皆出自東漢班固的《西都賦》,注1有改動,原文是“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於是秦嶺,北阜,挾酆灞,據龍首。圖皇基於億載,度宏規而大起。”
注4:出自唐代王勃的《樂府雜曲。鼓吹曲辭。臨高臺》
另:“西出陽關無故人”應該不用我註解了吧!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給各位推薦一本書《解佩令》,文字很清新,感覺得好,作者自稱狗血惡俗,不過,我讀來很喜歡,尤其是最近在更新的外篇三,我承認,我萌了!如果沒看過,可以看看,已簽約,第一卷完稿,喜歡就收藏一下!
當然,我的文也是!收藏啊!推薦票啊!我永遠不會嫌多的!都砸過來吧!……垃圾就別丟了,我是頂著大鍋說這話的!
………【第四十五章 烽煙】………
馬車平穩在西直道上賓士,一輪紅日一面散發著灼人的光芒,一面緩緩落下,給西行的人一種恍惚的錯覺——彷彿這條直道盡頭便是傳說中金烏休憩的日宮。
在杜橋最後一次回望永平之後,易洛對邵楓吩咐:“儘快趕到定陽關。是否要休息,你們自己掌握分寸。”隨後便窩在馬車,一言不發。
聖朝歷代帝君都熱衷於修建直道,為此,他們毫不吝惜地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將永平與神洲各處關隘以直道相連,保證軍力調動的迅速。
一直以來,每次異族入侵,北方三國就是利用這些直路,進行最快速的支援,並轉移老弱婦孺。
在離開永平的第二天,易洛一行便開始遇到列隊整齊的平民隊伍,將近日落時,隊伍越來長,也沒有停下休息的跡象。
邵楓遣人問了一下,據說是朔陽王下了轉移令,離北方邊境太近的鄉里全部就近遷入關城,只有留青壯守土。
“往年都是八月才有警訊,今年北原人也不知怎麼想的,這個時候,家裡什麼都沒有,有什麼值得來搶的?”一個里正隨口就回答了他們,隨後又抱怨了兩句,顯然也沒把這當什麼秘密。
“可是你們為什麼往西走?”侍衛將他的話記在心上,隨後又問了一句。
那名里正正要喝斥兩個玩鬧跑開的孩子,聽了這話,不由好笑地看了他一眼。又看看易洛他們一行,笑道:“你們是第一次來朔陽吧?河朔平原與北原接壤,沒什麼險要的關隘,我們離同離近,每次都是從定陽關撤到玉風嶺地。”
“今年還是這樣?”侍衛在易洛身邊的時間也不短了。當然也聽說過北方三國,今年可是有不小的誤會。
里正臉一沉,手一揮:“那些沒影的事當笑話說過就算,哪還能當真呢?”
“若是真的呢?”易洛地聲音突然響起。侍衛一轉身,卻見易洛已經走到他面前,身後跟著邵楓與另外一名侍衛。
“這位大人,您怎麼對這些有興趣啊?”里正眼中閃過幾分戒意。
易洛失笑,卻沒有多說。只是認真地道:“這一路上同樣無險可據,你們就不擔心北原人襲劫你們?”
里正隨意地擺手:“從邊境開始,五里一亭,十里一臺,就算北原的馬再快,也快不過烽火傳訊。”語氣非常篤定自傲,但是,眼中的戒意並未稍退半分。
易洛點頭,看了一眼始終沒有停下的隊伍,心中對北方三國戰力的評價又提高了一分——
即使是這些並未成軍的老弱婦孺。在行進中仍然維持著必要的行軍規則,隊伍雖長,但是,只看那些不時進出隊伍的輕騎。便知道,他們始終保持著備戰地警覺,而隊伍中,所有的車都是廂車,車轍不深,可見並沒有太沉的負重。大部分人都坐在車上,女人整理吃食,男人修整兵器。只有孩子會跳下車玩耍一會兒,累了便隨意地跳上一輛車,沒有任何一輛車會拒絕。
“原來如此。”易洛對那個里正微笑點頭,“我從東嵐過來,的確是第一次走這條道,準備去定陽關。接下來。請多指教了。”
那名里正恍然大悟:“你們是去探商路的吧?這些年。東嵐的行商經常走靈泉商路。”
易洛未置可否,笑了笑。里正便當他預設了。
“大人既是商人,不知能否行個方便?”里正很鄭重地開口請託,易洛微訝,也很認真地開口:“不知老伯有何吩咐?”
“不敢!不敢!”里正連忙擺手,“我們到玉風嶺後,旁的不怕,最怕缺糧、缺藥,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