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小說:李時珍評傳 作者:風格1

此書題詞說:“奇

經八脈,聞之舊矣,而不解其奧。今讀瀕湖李君八脈考,原委精詳,經絡貫

徹,頓覺蒙開塞決,胸次豁然。”《奇經八脈考》的撰寫,是李時珍對祖國

醫學發展又一創造性貢獻。

二、《瀕湖醫案》與東壁醫話

《本草綱目》在分析藥物特性、功效時,保留了李時珍的部分醫案,還

留下許多他分析研究過的歷代醫家的醫話,為後人研究臨證醫療經驗,提供

了寶貴資料。

李時珍一生記錄臨證實踐經驗而留下的成功醫案本來很多,曾經編撰為

《瀕湖醫案》一書,可惜已失傳。《本草綱目》中保留下來的醫案,只有十

多條。每條醫案都是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十分可貴,從中可窺探李

時珍醫學思想的一斑。

《升麻·發明》記載一則醫案說:一患者喜飲酒,寒冷時節哭母受涼,

病寒中。每餐不離姜蒜,否則不能下嚥。發病時,從腰至胸口脹痛,大小便

頻數。或吞酸,或吐水,或作瀉,或陽萎,或厥逆。服用溫脾、勝溼、滋補、

消導諸藥,都時愈時發。李時珍根據古方,加以變化,終於治癒此病,留下

醫案說:此乃飢飽勞逸,內傷元氣,清陽陷遏,不能升發所致。”他的處方

是:“用升麻葛根湯合君子湯,加柴胡、蒼木、黃芪煎服。服後仍飲酒一二

杯助之。”照此醫案施治的結果,成效顯著。“其藥人腹,則覺清氣上行,

胸隔快爽,手足和緩,頭目精明,神采迅發,諸症如掃。每發,一服即止,

神驗無比。若減升麻、葛根,或不飲酒,則效更遲。”這一醫案記載十分完

備,病情、病因、治則、藥物、功效,都很明確,後人便於參考。不止如此,

李時珍進一步從醫理病理上加以分析,指出:“大抵人年50 以後,其氣消者

多,長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稟受弱而有

前諸證者,並宜此藥活法治之。”(校點本第二冊,第797 頁)從個別病例,

總結出一般原則,便於將區域性經驗,加以推廣。

《延胡索·發明》中,記載了李時珍的另一醫案:“荊穆王妃胡氏,因

食養麥著恕,遂病胃脘當心痛,不可忍。醫用吐下、行氣、化滯諸藥,皆人

口即吐,不能奏功。大便三日不通。”李時珍針對這一病證,反覆思考,終

於以單方治癒。他說:“因思《雷公炮炙論》雲:‘心痛欲死,速覓延胡。’

乃以玄胡索末三錢,溫酒調下,即納入,少頃,大便行而痛遂止。”此單方

何以有此神效?他分析道:“玄胡索,味苦微辛,氣溫,入手足太陰、厥陰

四經,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他還根據這一臨

證經驗,治癒另一垂危患者:“華老年50 餘,病下痢,腹痛垂死,已備棺木。

予用此藥三錢,米飲服之,痛即減十之五,調理而安。”正如他所說的:“藥

之中的,妙不可言。”(校點本第二冊,第804 頁)

在《牽牛子·發明》中,儲存有李時珍用牽牛治病的兩件醫案。其一說:

“一宗室夫人,年近60。平生苦腸結病,旬日一行,甚於生產。服養血潤燥

藥則泥隔不快,服消黃通利藥則若罔知,如此30 餘年矣。時珍診其人體肥膏

粱而多憂鬱,日吐酸痰碗許乃寬,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

津液皆化為痰飲,不能下潤腸腑,非血燥比也。潤劑留滯,消血徒入血分,

不能通氣,俱為痰阻,故無效也。乃用牽牛未皂莢膏九與服,即便通利。自

是但覺腸結,一服就順,亦不妨食,且復清爽。”李時珍用一服“牽牛未皂

莢丸”治癒老婦30 年錮疾,關鍵在於他抓住病根,判明患者乃三焦之氣壅滯。

然後對症投藥,一服而愈。以往醫家或用潤燥藥,或用消黃通利藥,其所以

不見效,都因其“不能通氣”。所以他得出科學結論:“蓋牽牛能走氣分,

通三焦。”牽牛末皂莢丸,是用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炒,不蛀皂莢酥炙二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