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李時珍評傳 作者:風格1

的發明。樂律學在我國發展很早,歷來極受

重視。明中葉,卓越的樂律學家朱載堉(1536—1610)發明的十二平均律,

比歐洲樂理學家梅爾生(1588—1645)的發明早半個世紀。朱載靖本是一位

王室世子,不慕榮祿而潛心樂律、歷算。於萬曆十二年(1584)寫成《律學

新說》,採用求等比級數的方法平均分配倍頻程的距離;以珠算為計算工具,

取公比為12 2 ,精確度達到小數後25 位,使十二律中相鄰兩律之間的頻率差

完全相等。從而徹底解決了“旋相為宮”的轉調問題,作出音樂史上劃時代

的貢獻。19 世紀德國物理學家赫姆霍茨對此有過高度評價。

(3)偉大的治河工程的勝利。黃河之水天上來,它源遠流長,日瀉千里,

氣勢雄偉,但卻是一匹難於馴服的脫韁之馬。治理黃河是世界水利史上最棘

手的難題,自漢代賈讓以來,世代水利專家為它絞盡腦汁,同氾濫的河水進

行過驚心動魄的搏鬥。“黃河鬥水,泥居其七”。它每年要從黃土高原沖刷

下來16 億噸泥沙,堆成1 米見方的大堤,可繞赤道27 圈。黃河肆虐,則淮

河、運河及其下游廣大地區就要陷入極大災難。明中葉。李時珍的同代人潘季

馴(1521—1595)為馴服黃河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奉嘉靖、隆慶、萬曆三朝

重命,四次出任總理河道御史,前後主持治河27 年。針對黃河含沙量大的特

點,斷然改變以往採取的“分流”辦法,指出:“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

沙停則河飽”;反之“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河議

辨惑》)他提出卓越的主張:”築堤束水,以水攻沙”。其戰略決策是以人

工築堤,約束洪水,加快流速,增大洪水沖刷力,帶走泥沙,以免河床淤淺

而導致河水決堤氾濫。具體措施是先築縷堤作為第一道防線,縷堤之內造月

堤以止水:再築遙堤作第二道防線,遙堤之內設格堤以阻水流。用這種防洪

與疏導緊密結合的辦法,終於控制了明初以來長期出現的黃河遊蕩、運河阻

塞的局面,此後近兩百年使黃河再未發生大的改道。將治河工程從單純治水,

轉移到水流、泥沙、河床三者並治的軌道上來。這一思想,對此後三百多年

的治黃工程發生重大影響。黃、淮、運三位一體的治河工程的卓有成效,成

為水利科學史上的光輝篇章。

以上事例,雖不足以反映明中葉科學技術發展的全貌。卻顯示了中國16

世紀的科學技術在某些領域一直居於世界先進水平。李時珍生活在這樣的科

學氛圍中,他的科學創造取得卓越成就,絕不是偶然的。

三、16 世紀中國醫學藥學的發展

明代初年,社會的相對穩定,經濟的發達,人民生活的提高,醫藥衛生

條件獲得很大改善,醫學、藥物學的研究累積了不少優秀成果,為李時珍的

科學創造提供了良好條件。他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除了個人的天才與勤奮,

更應看作是時代的賜予。

(一)前人的醫學貢獻

宋代以來,中國印刷術相當進步,到明代刻書風氣更為盛行,使許多文

化典籍得以迅速而有效的傳播,重要的醫學著作,容易得到普及。孿時珍編

撰《本草綱目》過程中,參考了41 種藥物學著作, 277 種醫學著作,還有

經史百家著作440 種。圖書資料上的這種有利條件,是他的前人不易享受的。

特別是金元時期,醫學界開展百家爭鳴,四大家醫學理論獨立發展,競長爭

高,各有千秋,形成中醫學發展的鼎盛時期。李時珍得以縱觀諸家之長,參

照比較,擇善發揮。劉完素的清熱解毒理論,張子和的汗吐下三法,李東垣

的脾胃學說。朱丹溪的滋陰降火原理,這些先進醫學思想,都是敢於打破陳

規,大膽創新的產物,對李時珍的創造思維活動,有著強烈的啟迪作用。明

代中葉,學術界、文學界革新思潮的掀起,更為李時珍的創造增加了無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