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1 / 4)

小說:李時珍評傳 作者:風格1

湖脈學》全用韻語寫成,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述脈學科學內容,令人

讀來朗朗順口,易誦易記,經久難忘。其詩文修養根柢之深,於此可見。

二、長於散文 為藥立傳

李時珍是詩人,亦精文學,所寫散文,頗有文采,說理透徹,邏輯性強。

他父親李言聞,曾為藥立傳,寫過《艾葉傳》,描寫家鄉特產蘄艾;還

有《人參傳》,全面介紹人參的產地、形態、功效。李時珍繼承父志,寫了

《蘄蛇傳》。他親自觀察蘄蛇的生活習性,訪問善捕蘄蛇的老農,汲取其經

驗,然後為之立傳。《蘄蛇傳》失傳,《本草綱目》保有其要點。它是一篇

十分精練的散文。

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

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興國

州諸山中來。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

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

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多在石南藤上食

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

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劙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

滌其腹,蓋護創耳。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

炕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

——《白花蛇·集解》校點本第四冊,第2401 頁

文章不足200 字,記敘的內容很豐富,名藥花蛇興衰的歷史,昔日蘄蛇擅名,

今只興國產者盛行;體形特徵,龍頭虎口,白花,有方勝文,念珠斑,尾有

甲片;生活習性,以石南藤花葉為食;捕捉方法,先撒沙,再用叉取;還講

瞭解剖、炮製技術,驗辨真偽的要點。通篇敘述何等生動具體,簡練明日。

李時珍為描述菊花的特點及藥用功效,寫了一篇菊花贊,可稱千古妙文:

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

霜,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

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得金水之

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髒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

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

頭目,其旨深微。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水陽

分,紅者行婦人血分,皆可入藥,神而明之,存乎

其人。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

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

賢比之君子,神農列之上品,隱士採入酒斝,騷人

餐其落英。鍾會菊有五美贊雲:圓花高懸,準

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

也。冒露吐穎,像貞質也。杯中體輕,神仙食也。

——《菊·發明》

文章描寫菊的生長特點,揭示菊的氣味特性,分析菊的藥用價值,旁及

菊的多種用途,引用前人贊菊妙語,字字珠璣,韻味無窮。非大手筆,何能

出此妙文。

《本草綱目》的《枸杞·發明》中關於枸杞根、苗、子藥用價值的記述,

寫得也很別緻。

按劉禹錫《枸杞井》詩云:“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藥有靈。翠蓋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

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又《續仙傳》雲:

朱子見溪測二花犬,逐入於拘杞叢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據前數說,則枸杞之滋益不獨子,

而根亦不止於退熱而已。但根、苗、子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

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於內,

瀉以甘寒也。至於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津益氣。此乃平補之藥,

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

首先引出文學家劉禹錫的詠藥詩,令人覺得枸杞神奇;次引野史記述,

益加深枸杞的神秘性;然後對子、根、苗分別予以論述,突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