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小說:梵天之眼 作者:標點

社、以梁啟超為首的講學社等,對泰戈爾推崇倍至。而以陳獨秀、瞿秋白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以及魯迅先生,對泰戈爾卻持另外一種態度。陳獨秀在1923年10月27日出版的《中國青年》第2期上,發表了署名“實庵”文章,題為《我們為什麼歡迎泰戈爾》。認為“像泰戈爾那樣根本的反對物質文明科學之昏亂思想”,根本不值得歡迎和介紹。魯迅在《花邊文學·罵殺與捧殺》中,也對泰戈爾語涉諷刺。但是,在爭論之外,無論是推崇一方還是批評一方,所有人都不能解釋的一件事就是泰戈爾為什麼去覲見溥儀?當時,溥儀已經遜位十三年之久。而且,這次秘密覲見,並不是透過新月社和講學社聯絡的,也不在事先商定的行程之中。這件事,自然地被批評派當作攻擊泰戈爾的重要“把柄”。而推崇一派,在這件事上也對泰戈爾頗有微詞。從於道泉先生的日記中看,也無法解釋泰戈爾此行的目的。泰戈爾和溥儀會晤的時間很短,除了寒暄和照相,唯一說過的話就是兩人在涼亭內的一問一答。泰戈爾匆匆趕到紫禁城,難道就是為了看看已經落魄的皇帝和他的御花園?不可思議!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他和溥儀的一問一答中暗藏玄機。雖然看上去並不經意。泰戈爾問的那顆鑽石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梵天之眼呢?傅恆,泰戈爾說到傅恆,夏青教授留下的一大串人名中也有傅恆。而且,傅恆的名字就排在泰戈爾前面,難道說這僅僅是個巧合?同時,沈默也非常害怕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如果自己的想法屬實,而且能得到足夠的證據支援的話,且不說那顆梵天之眼,就單單這一結論本身就會引發一場“學術地震”。泰戈爾覲見溥儀的真正目的居然是為了尋找一顆稀世鑽石!沈默是搞史學研究的,他信奉胡適先生的一句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換句話說,也就是“假設不妨大膽,求證務必小心”。搞研究畢竟不是寫小說,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證據,他需要的是證據。可惜,夏青教授已死,不知道他老人家可找到了證據?!

讓沈默感到欣慰的是,這段日記已經把三個人名串了起來:傅恆,泰戈爾,溥儀。這三個人,都是教授所列名單裡的。

5月17日,星期六,小雨。

……

下午三點,北京佛教講習會會員張相文、張鈞儒等幾位先生來訪。張相文先生告訴泰翁,北京佛教講習會擬成立中印學會事,希望泰翁玉成。泰翁於佛學有很深的造詣,與諸君談興頗濃。其間,泰翁講了一句誰也沒有聽懂的話。他說:“婆羅賀摩的兩隻眼睛,一隻在西方,一隻在東方。”張鈞儒先生接道:“佛法必能大行於世,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我注意到,泰翁雖然沒有置評,但他對張鈞儒先生的回答顯然並不滿意。

……

看到這一段文字時,沈默感覺血脈直往上湧,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感覺自己太幸運了,幸運得有些不可思議。“婆羅賀摩的一雙眼睛,一隻在西方,一隻在東方。”如果不瞭解相關背景,任何人聽來都會一頭霧水。泰戈爾明明是在說那兩顆鑽石!只可惜,當時沒有人理解他的話。從1924年到現在,八十二年過去,卻沒有人注意到泰戈爾留下的這個謎。

“沈默哥哥!你來看!”夏曉薇突然說道。

沈默走過去,看到電腦螢幕上的一段文字:

奧洛夫鑽石,重199。6克拉。原是印度邁索爾塞林加神廟供奉的婆羅賀摩神像的一隻眼睛。1750年,一名法國士兵冒著生命危險把它偷出來,以十萬英磅的價格賣給一艘英國船的船長。鑽石被帶到倫敦,被一位商人以二十萬英磅的價格購得。1773年,又將其轉手賣給俄羅斯侯爵格里高利·奧洛夫,代價是四十五萬英磅。這就是這枚鑽石以“奧洛夫”命名的緣由。隨後,格里高利·奧洛夫又把它獻給情人葉卡捷琳娜女皇。1917年大革命,沙皇被推翻,在皇室的財寶中發現了這枚大鑽石。在蘇聯時代便被列為國家寶藏,一直延續到現在的俄羅斯。現存於聖彼德堡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文字下面配有一幅照片,一顆黑色的大鑽石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獨特的經歷讓這顆頗為著名的鑽石平添了一分奪人心魂的神秘感。

“還真有這樣一顆鑽石啊!”夏曉薇感嘆。

“這顆舉世聞名的鑽石一直都存在,這沒什麼好說的。我在想另一個問題—塞林加神廟是邁索爾王室的家廟,不可能只用鑽石為婆羅賀摩鑲嵌一顆眼睛。那是要遭天譴的。那麼,第二顆梵天之眼到哪兒去了?”

沈默的腦中瞬間閃過幾個場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