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參選人募捐,另一方面是放出試探性氣球,看看外界的反應如何。如果反應比較積極的話,參選人就會開始行動。當然,也有些人參選純粹是為了打知名度或者是找個機會在公眾面前就某些問題表態。這樣的人自有他們的作用,可是在我們這個題目中可以不計在內。
有了一定的財力之後,參選人便要開始組織起競選班子。班子裡會有一小批競選專業人士,包括進行戰略設計以及民意測驗的專家,但更重要的是在一些重要的州里面建立助選的隊伍。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這些基層的助選隊伍都有大批年輕人。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間,許多大學裡的學生就加入了助選的隊伍,不拿或者拿著非常低的工資去為自己的候選人工作。各地的競選總部都是一幅寒酸相,工作的條件往往很差,而且工作時間又長又辛苦。通常來說,候選人哪怕有錢也不敢在競選的時候擺闊,否則捐款的人就不肯來了。到外地去助選的年輕人往往租不起房子,住在當地熱心收留他們的支持者家裡。
第六章 利益集團和公民助選(2)
助選活動是培養美國政治家的搖籃。許多政壇要人都是這樣開始的。比如1972年,正在耶魯讀法學院的克林頓就在暑假期間到德克薩斯州為民主黨的候選人麥戈文助選。當時年紀輕輕的他被麥戈文的班子派去組織整個德克薩斯的競選工作。在那個保守的州里面,麥戈文當時獲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後來保守派的人嘲笑他說,到德克薩斯給麥戈文助選,可見他“天性樂觀”。但是就在助選期間,克林頓認識了達拉斯市未來的市長、德克薩斯未來的州長,以及未來的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參加這次助選是克林頓競選政治生涯的開始。僅僅六年之後,他在1978年成功地競選當上了阿肯色州州長。
競選者正式宣佈參選之後,就會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成立競選總部。像愛荷華、新罕布什爾這兩個先行初選的州,競選總部會一早就成立起來。也有些沒有擔任公職的參選人——比如2008年民主黨的愛德華茲和共和黨的羅姆尼——會將大寶押在這兩個州,離選舉還有兩年就在那裡建立起自己的班子。競選總部一旦成立之後,當地熱心的支持者們都會逐漸聚集到這些總部來,在地方上形成自己的勢力。安排競選人到當地來演講,向當地居民散發選舉材料,幫助自己的支持者去登記投票,組織###遊行等等,都由這些競選總部來主持進行。
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愛荷華和新罕布什爾這兩個州。這裡的選舉活動特別能夠顯示出“地面戰爭”的力量。它們都屬於偏小的州,但是在選舉中影響如此之大,使得參選人不得不在這裡格外投入精力。在臨近初選之前,參選人在這裡安營紮寨,當起了自己班子的總司令,每天到外面去演講,到大街上和群眾握手,到飯店裡和普通人一起吃飯。這種被稱作“零售政治”的做法的確令競選者疲憊不堪(retail politics)。希拉里參選之前,丈夫就專門向她傳授握手的心得:左手抓住對方的小胳膊,右手用力一握。這樣既顯得熱情,又不會被拉傷。的確,幾乎沒有哪個參選的人沒有因為握手過多而受傷。
而在選舉之前,熱心的支持者們便會前往競選總部幫忙。越是受人歡迎的競選人,前來幫忙的志願者自然就越多。這些志願者們主要做的是兩類工作:打電話動員選民出來投票,以及挨家挨戶去向選民散發競選材料,幫助選民瞭解競選人的各種政治主張。臨近選舉之前幾天,當地人往往被打攪得不勝其煩。每天下班回到家,各個競選人的電話就輪流打來,同時還不斷有人來敲門,讓許多人對政治大倒胃口。
不過,這些經過長期的競選運動發展出來的辦法證明的確有用。競選人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與每個選民都有面對面的接觸。有競選班子的人上門,會讓選民感到自己的那張選票的重要性,特別是讓那些工作忙、生活負擔重、無暇關心國家事務的選民感到自己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
由競選人自己的班子出面組織的拉票活動,不過是整個選舉活動中的一部分。這場“地面戰爭”中最大的部隊,還是各個利益集團出動的人。其中出動人最多的,就是工會。每到選舉,就有各種組織的人按照本組織的名單到處挨家挨戶敲門,動員自己的人出來投票。
利益集團,顧名思義就是按照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利益和傾向來組成的集團。在美國,幾乎每個公民都是一個或多個這類集團的分子。比如說,一個人白天上班,可能是自己單位工會的會員;下了班回家,是自己的教堂的成員;週末和朋友去打獵,是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