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驢象莊園 作者:津夏

讓士兵們很是不滿。二次大戰後,艾森豪威爾、約翰遜等幾任總統都支援降低投票年齡。不過,直到越南戰爭期間,在大規模的反戰運動的推動下,這個問題才顯得尖銳起來。當時不少被徵入軍隊的年輕人打出的口號是:“夠年齡去打仗,也夠年齡去投票。”(Old enough to fight; old enough to vote。)1968年,在一位眾議員的倡導下,高中學生髮起了一個全國簽名的運動,要求國會討論修憲。約翰遜總統也對此表示了支援。最後,這條修正案在1971年透過,變成了憲法的一部分。

最後還需要提到的,就是印第安人的投票權問題。美國憲法中規定“沒有被徵稅的印第安人”既沒有選舉權,也沒有被選舉權。在當時的法律中,印第安人根本就不算是公民。在1870年第十五條修正案透過之後,保留地之外的印第安男性公民也獲得了選舉權。1940年,美國國會透過法案,給予包括保留地內所有的印第安人以公民權。

綜上所述,從1776年立國之後到1971年,不到二百年的時間裡,美國的選民資格從原來少數有不動產的白人男性擴大到這塊土地上所有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這的確是個很漫長的過程,而且期間充滿了各個階級和種族的對立與衝突。在下面一講裡面,我們就要專門討論五、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及其對美國選舉制度的影響。

。。

第三章 民權運動與登記選民(1)

談到選舉權的擴大,就不能不專門提到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因為這個運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讓南部的黑人真正獲得選舉權,並且使得黑人選票成為候選人不敢忽視的政治力量。

南北戰爭之後1870年透過的憲法第十五條修正案賦予所有男性成年公民——不分種族與膚色——以平等的選舉權。而且在南北戰爭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也就是1866至1877年的所謂“重建時期”裡面,南方有一些黑人被選到國會和其它一些政府職位上。但是,在“重建”的後期,當聯邦政府解除了對南方的軍事管制、南方的白人透過重新宣誓效忠聯邦而重新獲得公民權利之後,就利用他們的選票以及傳統的政治經濟力量,在州一級上用各種方式剝奪黑人的選舉權。

在這裡首先要解釋一個名詞,就是“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這個字眼在美國的歷史和現實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國曆史上聯邦政府一級一共透過了八個民權法案,最早的一個民權法案是1866年南北戰爭之後透過的,最新的一個是1991年透過的。所有這些法案的目的,都是要解決種族平權的問題。所以,在美國的特定歷史和政治社會條件下,“民權”這個字眼主要指的是種族平權。當然,婦女、少數民族、同性戀者、殘廢人等等平權要求,也反映到了這些法案中。但是,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的角度看,種族問題都是美國最大的民權問題。

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南方各州紛紛修改了州的憲法,給選舉權加上了各種各樣的條件,目的就是剝奪黑人的選票。

按照美國的法律,選民必須預先登記才能夠有資格投票。所以當時南方各州最常見的辦法就是要求前來登記投票的選民出示納稅記錄,如果拿不出記錄的人就不予以登記。被解放的黑奴絕大部分都非常貧困,而且因為在奴隸制時代教黑奴識字屬於非法,所以他們絕大部分也不認識字,因此也拿不出納稅記錄。

第二種辦法就是文化測驗。這是阿拉巴馬州在1901年最早實行的。這項法律規定,選民要是不透過文化測驗就不能投票。然而,為了保證低文化的白人的投票權,又規定如果一個人的祖父有過投票的記錄,就無需去進行測驗。這明顯就是為了剝奪黑人的選舉權。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所謂“投票稅”或人頭稅。這是在密西西比州最早開始的。該項稅收規定,投票者要交納二至三美元的投票稅。地方官員經常故意不向黑人收稅,讓他們無法投票。

有一位黑人對筆者描述了他在1957年第一次去登記投票的經歷。他是弗吉尼亞州南部一個縣的居民。當時他在軍隊中服役。去登記的時候,負責登記的地方官員問他是否交得起兩美元的投票稅,他當時就交了。過後,就讓他進行文化測驗。前面的題目都很簡單,就是些類似現任總統名字以及《權利法案》條文之類,可是到了最後一道題就不對了。那是一道問答題,題目是:一噸煤能夠產生多少熱量?這位黑人就對登記官說:這個題目答不了,不但有各種不同的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