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3 / 4)

小說:極品少帥 作者:低訴

以雲錚絕對是優秀基因的良種結晶……

雲錚對士兵的狀況基本滿意,那麼當然他就更要好好的履行他的都指揮使責任了。選擇紮營地點,是他的第一件工作。

此次訓練屬於成軍訓練,但是按照萬昌天子的“放血計劃”,雲錚認為訓練不是短時間內就會結束的,所以這次紮營有兩種選擇:一是固定軍營,長期駐紮的;而是戰時軍營,也就是野戰軍營,隨時可以開拔的那種。

按說雲錚既然知道這次集訓肯定費時日久,那麼他當然應該選擇前者,因為這樣的永固型營寨才符合這次集訓的時間安排。然而云錚卻偏偏選擇了按照野戰方式紮營,並且他心裡已經還有一種想法,就是在訓練中找機會讓士兵們臨時把軍營拆掉,然後又重建。這不是吃飽了撐得慌,而是一種近乎實戰的預演。他希望這樣做的效果能夠類似於當初他大學軍訓時,在累昏頭的晚上正睡得香的時候聽見教官吹集合哨……

野戰軍營也可叫做野戰築壘。中國早在公元前22世紀的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築壘設施。古代兵書如《孫臏兵法》、《墨子》、《六韜》、《尉繚子》中,也有築壘、偽裝、障礙、渡河、道路等詳細的理論記述,而且這些理論被廣泛運用於指導城池的修築和防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兵器、戰術的變化演進,城池構築更加合理堅固,並且用於野外作戰防護的野戰築壘發展起來。

古代野戰築壘主要是以土、石建築的臨時駐兵點,並結柵、挖壕鞏固其外圍為其主要形式,但也有以兵車首尾銜接構成環形營壘的;同時還包括一些以野戰為目的的土木工程作業,如攻城地道等。

簡而言之,野戰築壘就是按照野戰環境修築的以保護己方和攻擊敵方為目的的具有臨時性或半永久性的軍事工程設施。

雲錚很幸運,因為他雖然只有一個腦子,但實際上等於擁有兩個人的智慧。所以他不僅清楚眼下大魏軍隊的紮營方法,還略微知道一些後來的經驗。

唐朝建立野戰軍營的辦法,是大魏朝的主要借鑑物件。

在營地的選定上,唐朝將帥極為重視。要求選在“左有草澤,右有流泉,背山險,向平易,通達樵採,牧飲相近之地”,以利於警衛、防守和便於人馬生活。還提出8種地形“不堪安營”,規定若遇此類地形時,應“急過勿留”。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條:一是不要在山頂或四周水澤的高地以及孤立無險的高地上立營。因為這樣雖然符合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原則,但軍隊機動不便,易被敵軍圍困,有被斷水源糧源的危險。二是不要在低窪之處,特別是附近有高山的低處築營。因為這樣雖然可能獲得水草之利及機動之便,但地形不利防守,且有遭到水淹的危險。三是不要在河川山谷要衝之口及柴乾草深之處築營。因為這樣雖然有控制要路和牧草豐富之利,但風口及深草之處易遭火攻。

營地選定之後,即具體劃分所屬各軍的營地位置。唐軍的戰鬥偏組,按《李靖兵法輯本註譯》記載,通常“諸大將出徵,約授兵二萬人,區分為七軍”。即“中軍四千人”,“左右虞候各一軍,每軍二千八百人”,“左右廂各二軍,軍各二千六百人”。宿營時,一般中軍立一大營,下屬6軍,每軍分立3營。全軍以中軍大營為中心,按不同的排列方式將18個營壘配置於中軍營壘周圍。如果地處“平原廣澤,無險可恃,即作方營”。即中軍營壘居於中央,其餘各營築於其四面。如果有險可恃,一般排為“月營”。中軍大營在中間,下屬6軍各營壘成“單列,面平背險,兩翅向險如月初生”。即面對敵方成半圓形。各營相去中間,“亦各容一營”,各營結合部均在遠射兵器控制之下,可相互以火力或兵力進行支援。拔營出發時,前衛部隊先行,派出“精騎驍勇,搜尋數里”,並在險要之處的側方,派出警戒分隊,掩護本隊透過。還要派出類似調整哨的“候騎”,在沿途特殊地形處,設定路標和發出調整訊號。本隊在各軍出發之前,要將本部三分之二的戰兵,部署在營壘“二三里外,當面佈列”,“一如臨陣”,以掩護輜重部隊做拆除賬幕、裝載物資等撤營工作。等到撤營工作結束,再收隊出發。部隊到達宿營地時,同樣要派出警戒部隊,掩護各軍安營築壘。安營後,各營要派出“外探”“於營四面去營十里外遊弈,以備非常,如有警急,賓士報軍”。此外還要派出“外輔”(潛伏哨,三、五人一組,在夜間“于軍前或於軍側三、五里外穩便要害之處安置”,攜帶戰鼓,不僅負責監視敵情,還擔負當敵軍“犯大營”時,“鳴鼓大叫,以擊賊後”的任務,主要起心理戰的作用。如果在宿營地“擬停三五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