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洪濤倒吸一口冷氣,但又有些不敢置信:“青龍教膽子這麼大?我大魏有雄兵百萬,他區區青龍教幾十萬烏合之眾,也敢造反?”
“雄兵百萬?”雲錚嘿嘿一笑。
寧洪濤問道:“難道不是?”
“這雄兵百萬……嘿嘿,從數目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雲錚曬然一笑,道:“只不過,在這雄兵百萬之中,我雲家的二十萬要防備遼國;周家十五萬要防備西夏;冷家十二萬要防備吐蕃;江家十萬要防備大理……這就去了五十七萬。朝廷本身的兵力是關東三十六衛、江東三十六衛、荊楚三十六衛,一共一百單八衛,六十萬零四千八百人。這六十萬人……當然,照樣足以稱為大軍,不過舅舅,你要知道這軍隊就像劍一樣,一旦承平得太久,就會生鏽,而一旦生鏽,就不好用了。”
寧洪濤皺眉道:“錚兒的意思是,這朝廷的大軍根本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哦,打仗的事情舅舅我是不懂的,你既然這麼說,想必定然不假,只是舅舅覺得朝廷的軍隊就算再怎麼糟糕,也總是裝備精良的,跟你們長期作戰的邊軍相比或許差了不少,可剿滅些許叛亂應該不成問題吧?”
寧洪濤這話確實是他的心裡話,他的看法是,雲家的燕雲衛號稱天下鋒銳,所以這支軍隊的主人看不上朝廷手中那多年沒上過戰場的軍隊是很正常的,但他怎麼想都不覺得一干泥腿子就算真的起事,就能打過朝廷的正規軍,這實在太假了。
雲錚聽完,心說裝備這玩意,在科技含量極高的後世那當然是極為重要的,可眼下還是完全的冷兵器時代,裝備的差別當然也很影響戰鬥力,可是最關鍵的卻不是它。想自己原先那個歷史中的明朝,先進的火器軍隊不就硬生生地敗給了滿清那可憐巴巴的十萬弓馬騎兵麼?雖然明朝敗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軍事體制的問題卻是重中之重。體制出現問題,則在此體制下的人就要出問題。雲錚作為一個學習法學專業的傢伙,即便學得囫圇吞棗、殘缺不全,也堅信一個優秀的制度遠遠強於一兩個偉人。
而大魏朝的體制,在雲錚看來就很有問題:這個歷史是在安史之亂開始變化的,所以雲錚估計大魏朝的開國皇帝很有可能是穿越者,尤其是他堅持並且不斷強調“不已言罪人”等幾個很有“現代氣息”的觀點更是雲錚的佐證。只是雲錚怎麼都想不通為什麼一個穿越者會封出四個邊軍體系來,這個在雲錚看來就類似於分封制,簡直就是歷史的倒退。不過他後來仔細看了看記載,才發現邊軍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這麼大的權力,比如雲家當時就只能指揮自己嫡系的燕雲衛,而河北和山西的另外兩隻軍隊真定衛和太原衛則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像現在這樣軍權全在邊鎮之手,並且邊鎮還能安排地方官員,以至於差不多處於半獨立狀態,卻是六七十年前的事情。事情的經過很複雜,長話短說就是朝廷出現內亂,然後四大邊軍出兵助朝廷平了亂。亂是平了,麻煩也出來了。原先邊鎮軍權三分之一在邊鎮長官手裡,三分之二卻是朝廷直轄,而從那次事變以後,朝廷不僅丟了那三分之二的邊鎮軍權,更是連邊鎮省份的大半官員任免權都給丟了,從此造成中央政權虛弱的局面。
不過這個局面雖然有些糟糕,可是朝廷的總兵力仍然比四家邊鎮加起來都要雄厚,可是朝廷卻又犯下一個錯誤,一個類似於後世“存在艦隊”的錯誤,那就是無論邊鎮抵抗邊疆異族的侵略出現多大的困難,朝廷都捨不得把中央軍派出去作戰,以免中央軍損失太大無法震懾四邊。
結果不言而喻:邊鎮軍越打越強,中央軍越養越弱。到了萬昌皇帝手裡,他終於想到一個辦法,練新軍。可是這位爺的顧慮也多,他知道中央軍如果開練新軍而不給邊鎮一些編制的話,四大邊鎮肯定反彈,所以他又不得不給各邊鎮都分出一些份額;為了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壓制邊鎮的短處,萬昌又整出一個國庫不管軍餉的辦法。可以說這個皇帝雲錚作為雲家少帥雖然有些頭疼,但也不得不承認人家的陽謀很是厲害。
然而,雲錚堅定的認為,就算萬昌如此,也照樣是不夠的。
朝廷為了保證不會在現在的中央軍中又出現新的邊鎮,下令關東衛、江東衛、荊楚衛三個大衛的都指揮使每三年輪調一次,某個將領如果三大衛的都指揮使全都幹過一遍的話,是不能再繼續輪換的,只能內調朝廷中樞。
這個制度在雲錚看來,如果放在後世,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後世的軍隊有著完善的軍銜制度和士官制度等現代軍事制度,他們不用擔心將不識兵會影響戰鬥力。可是這個大魏朝有這麼先進的軍事制度嗎?完全沒有